闲置空间“腾笼”换服务(新闻特写)

会议室“变身”托管课堂、闲置仓库“蝶变”青创空间……如今,资源转化场景正在云南省安宁市不断涌现。今年6月以来,安宁市把“社区共建共治”作为突破口,创新推出“空间共营式”“项目式”“互助式”三类共建机制,广泛动员多方力量、深度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安宁市印发《城乡社区空间共营项目招募及退出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率先对空间共营式项目招募、引入与退出机制作出系统规范,切实保障其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以往做公益活动,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场地;如今只要项目足够优质,社区主动递上钥匙。”安宁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指引》首次将“公益属性”设为准入社区的“硬门槛”——意向方须承诺提供公益服务或参与社区治理,切实将提升居民幸福感置于首位。通过“空间换服务”模式,既保障产权不变、用途不偏,避免“闲置空间”的浪费,又为公益主体提供长期稳定的“根据地”。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梳理出可盘活闲置空间100余处、超2万平方米,落地项目35个,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公益”并非“零门槛”。《工作指引》首次明确五大类“禁止准入”清单,对纯商业暴利、资质缺失、信用不良、高扰民风险等项目一律拒之门外。评审环节引入居民代表、法律顾问、监管部门等共同参与“集体面试”,项目是否可行由群众先行投票;一旦出现违规,社区可启动“一键退出”。有居民代表表示:“以前会担心项目‘挂羊头卖狗肉’,现在有了清晰的‘硬规矩’,我们更放心。”退出机制同样获得群众广泛认可,被誉为“史上最细”:擅自转租、超过1个月未运营、群众满意度低等行为一旦触及红线,立即终止合作,确保空间资源始终用于公益需求。

“以前跑场地、谈租金、办备案,没3个月下不来;如今填一张表、做一次路演,最快两周就能签约。”刚刚拿到一处社区闲置空间钥匙的90后创业者小彭说。安宁市把招募流程压缩为“公告—报名—审核—评审—公示—入驻”六个步骤,全流程闭环管理;社区“两委”成员变身“店小二”,帮办执照、对接补贴、链接志愿者,让创业者“零跑腿”。更贴心的是,协议一年一签、试运营期最长3个月——“干得好就留下,干不好就换位”,极大降低了创业者的试错成本。

“空间换服务”不仅提供场地,更搭建舞台。《工作指引》明确鼓励面向“一老一小”、就业培训、邻里互助等五类服务项目,将服务链深度嵌入社区。同时,要求参与共建的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捐赠、物资支持、免费服务等方式反哺社区,参与社区治理。公益与低偿服务并行,社区借助“空间活化+服务反哺”实现收支平衡,政府角色由“无限兜底”转向“精准扶持”,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自我“造血”功能。

(本报通讯员 袁浩东)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