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码就能进小区,配送效率比以前高了三成。”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街道五合里社区,网约配送员李师傅展示着手机里的“畅行码”,对智能通行服务赞不绝口。这一幕正是汉阳区为新就业群体“精准画像、精细服务、精心保障”,构建覆盖广泛、服务高效、共建共享的“友好生态”,推动“知音暖城”建设的生动缩影。
友好场景建设的关键,在于对服务对象需求的精准把握。汉阳区委主要领导带头领办“创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项目,深入一线遍访,协调解决问题。在“阳小驿”设立诉求直报点,采取线上征集、小哥信箱、座谈交流等方式,建立“小哥点单、组织派单、部门接单”全链条机制,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
“针对调研发现的共性需求,汉阳区建立‘部门联动+平台企业参与’会商机制,联合市场监管、人社等9个部门破解跨领域难题。”汉阳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知骑手非常关心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具体流程,区委社会工作部立即对接平台企业和人社部门召开平台企业骑手养老保险试点恳谈会,在汉商21世纪“阳小驿”设咨询点,及时解答相关问题。截至目前,汉阳市已精准对接需求,推动解决“子女入学、住房租赁、职业伤害”等新就业群体诉求320余项。
汉阳区充分盘活空间资源,推出友好场景全域“点亮”。截至目前,建成百余个友好场景,覆盖社区、街区、商圈(楼宇)、园区、市场、医院、校园、站区、景区等九大场景,打造贯通全域的15分钟暖“新”服务圈。
在郭茨口友好生活圈,江汉二桥街道桥西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与“小哥食堂”隔街相望,驿站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食堂推出专属优惠套餐,搭配立体停车楼充电设施,构成“就业—就餐—补给”服务闭环;梅林都汇和昌中心写字楼“微光驿站”联动23家爱心商户组建“商户联盟”,提供歇脚休憩、应急充电、优惠餐饮等暖心服务。
针对配送末端难题,汉阳区创新推出“智能通行+地图导引”解决方案。“备案外卖骑手送餐中,请开门。”外卖骑手唐师傅骑着搭载“AI大脑”的外卖配送车“智音车”顺利进入小区,对照“骑手友好地图”精准定位楼栋,单次送餐节省3分钟以上。
“不仅能歇脚充电,还能学技能、找工作,驿站真贴心。”在北极光暖“新”驿站新兴学院,刚参加完摄影摄像培训的快递员王师傅称赞道。汉阳区突破“单一补给”模式,构建“线下专业服务+线上便捷延伸”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友好场景真正“活起来”。
服务保障上,汉阳区整合32家医疗机构、5家律所及12家检察官工作室、18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资源,组建“健康护新”“知音护航”“专业联新”“小哥工作室”等新就业群体关爱联盟。在“小哥工作室”,首批11名“小哥主理人”以“身边人解身边事”为其他小哥提供各类咨询服务,让同伴少跑腿、快办事、更安心。
“江城驿站”线上平台更让服务触手可及。新就业群体实名注册即可享受“亮码通行、一键补给”等智能化服务。平台内已录入汉阳辖区35个“小哥食堂”、130个“阳小驿”户外工作者服务驿站、87处公厕的实时信息,更整合“街头快聘”“法指针”“意见反馈热线”等功能,成为他们在汉阳工作生活的“全能助手”。
友好场景的长效运转,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参与。汉阳区通过“听民声、聚民智、汇民意”,让居民和新就业群体成为场景建设的“主人翁”。一系列故事生动上演:建桥街道西大街社区为骑手解决子女入学难题后,站点负责人自掏腰包设立爱心冰柜,带动商户、居民捐赠物资,实现“双向奔赴”;五合里社区构建“小哥食堂幸福圈、万科友好商业圈、环动物园文旅圈”的“三圈联动”机制,吸纳新就业群体参与文旅推介,既增加骑手收入又激活商圈活力。汉阳区组建“递力量”志愿服务队,20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助老送药、文明劝导、应急救援等服务,外卖骑手夏欣雨和同为骑手的母亲结对20多位老人,积极参与“小哥助药”项目;知音义警、知音创客等一批志愿服务力量活跃在汉阳的大街小巷……友好理念从“政府推动”转化为“全民践行”,展现了基层治理的生动画卷。
(本报通讯员 胡晓蓓 杨蕴焓)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