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守护城市“血管”的“志愿之星”

徐攀

城市地下供水管道如“毛细血管”维系着市民生活。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水务集团“雷锋精神”服务队队长张杨,以双耳为“听筒”、双脚为“丈量尺”,凭赤诚初心、精湛技艺与无私奉献,在平凡岗位创造非凡业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是城市“血管”守护者与志愿服务标杆。

党徽闪耀,初心如磐筑防线

“供水管道是城市的命脉,守护它就是守护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是张杨常说的话。2018年,合肥水务集团党委发出“青年党员扎根一线”号召,张杨第一个报名参加。彼时的他深知,供水检漏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与毅力,因为深埋地下的管道材质各异、年代不同,漏点声音常被车流、施工等噪声掩盖,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关键信号。从此,他开启了“昼伏夜出”的工作模式。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褪去喧嚣,他便带着听漏仪穿梭在大街小巷。凌晨的合肥街头,总能看到他弯腰俯身的身影:耳朵紧贴仪器耳机,额头汗珠在路灯下闪烁,脚下的每一步都踩得扎实。为捕捉最清晰的漏水声,他常在同一个井盖旁驻足半小时以上,任蚊虫叮咬也纹丝不动。同事们笑称:“张队的耳朵比雷达还灵,针眼大的漏点都逃不过。”这一守,便是7年。

据统计,张杨带领团队累计精准检出漏点10545处,节约水量约10900万吨,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数千万元。数字背后,是他磨坏的10余双工作鞋、累计步行数万公里的路程,更是一个个被及时排除的管网隐患。2019年冬,老城区一处老旧管道突发泄漏,一直没有找到漏点位置,张杨带着队员在-5℃的严寒中排查了一个星期,终于精准定位漏点;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张杨的坚守更显厚重。他在完成日常检漏任务的同时,主动报名担任小区志愿者。那段时间,他白天抢修、晚上参加志愿服务,为居民送菜送药、搭防疫帐篷、解答疑问。曾有独居老人急需降压药,他冒雨骑行3公里买到药,又爬6层楼梯送到老人家中,当老人握着他冻得发红的手连声道谢时,他笑着说:“我是党员,应该做的。”

匠心赋能,技术创新立标杆

“传统听漏靠经验,现代检漏靠科技。”这是张杨在技术创新路上的深刻感悟。入行时,他跟随师傅学习听漏技艺,发现这项工作依赖“耳力”“手感”,不同管材的漏水声差异很大,埋深超过3米就很难识别,遇到雨天更是难上加难。“难道只能‘口传心授’?就没有更科学的方法吗?”带着这个疑问,张杨开始了他的创新探索。

他白天实践,夜晚钻研,反复比对不同管材、埋深、水压下的漏水声,自学声学知识。经上千次试验,他带领团队创新“简易水质法”(通过检测水中水质变化判断漏点位置),为漏点追根溯源提供了技术路径;研发“间接相关法”,解决PE管等特殊材料听漏难题。2019年,包河区一处主管道发生泄漏,传统方法排查3天无果,最终他带领团队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仅用6小时便锁定了漏点。

随着城市发展,管网规模不断扩大,人工听漏难满足需求,于是张杨将目光投向智能化技术。2023年,他从矿山微振监测技术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制出基于光电传感的“管道哨兵”系统——在管道节点安装传感器,24小时实时监测噪声。这套系统就像为供水管网装上了“听诊器”,能在漏点刚出现时就发出预警,2024年,合肥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低至6.94%,在全国日均供水量百万立方米以上的省会及直辖市水司中排名前列。2023年,张杨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引入卫星探漏技术。他带领团队与科研机构合作,成功落地“太空+地面”立体监测系统,当年便发现漏点418处,突破管材、埋深限制,为全国水务行业提供“合肥方案”。

无私奉献,平凡岗位传大爱

“检漏工作不分分内分外,群众需要,我们便出力。”这是张杨的志愿服务理念。由于地下管网细微的水流声在夜间环境中才能分辨清晰,他常放弃休息,凌晨街头“出诊”——晚9点至凌晨3点,掀三四十个井盖、步行十几里是常态,手机日行2万步的记录,见证着他对工作的热爱。

2020年8月,董铺水库边一处供水主干管突发泄漏。这根直径1.6米供水主干管是城市供水的“大动脉”,关系到数十万人用水。但由于管道埋深4.5米,加上水压小、漏水声音微弱,排查难度极大。张杨带队奋战17天,排查140多个钻探孔位,最终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捕捉到异常信号。当找出那个仅小拇指粗细的漏点,他累得直接瘫坐在地上,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2023年8月,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在即,园区内中水管网突然压力不足。接到求助后,张杨带着“雷锋精神”服务队顶着40℃高温排查30多公里管道,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最终在开幕式前一日修复漏点,保障绿植浇灌。

多年来,他带领“雷锋精神”服务队开展了一系列暖心活动:中高考期间巡查考点管网,确保用水安全;夏日为户外工作者送去清凉饮品;进社区义务检漏……累计为企事业院校义务检漏245次,查出漏点222处,收到表扬信6封、锦旗51面。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与“中国好人”刘宁结对帮扶,发动同事和亲友为山区孩子筹集爱心衣物2000余件,这一善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志愿服务永远在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面对荣誉,张杨保持着朴实与坚定。在他的带动下,“雷锋精神”服务队已有24名志愿者,年均开展志愿服务百余次。从地下管网的“听诊员”到志愿服务的“先行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劳动之美、奉献之美,如同在城市地下发出一束永不熄灭的光,照亮千万家庭的幸福,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