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志愿服务队用匠心暖邻里

焦若华

“杨师傅这木工手艺,真叫一个地道!这‘匠人匠心’不仅温暖了街坊邻里的心,更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在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街道方南家园社区,每当居民提起睦邻匠人志愿服务队时,话语间满是热乎劲儿。这声声赞誉的背后,蕴藏着党建引领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所体现的邻里温情。

方南家园社区携手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精准施策与专业赋能,携手社区志愿团队盘活社区资源、织密邻里关系网,将居民的“投诉清单”转化为“服务清单”,逐步将微观治理实践升级为基层治理方案,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把电锯引发的治理“蝴蝶效应”

从“噪音困扰”到“资源激活”,故事要从那阵此起彼伏的锯木声说起。社区居民杨师傅在家做木工活时,电钻嗡鸣、锯木锐响常扰得邻里不安,投诉电话接连不断。面对这一治理难题,方南家园社区并未简单劝停,而是联合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精准破题——杨师傅缺乏展示手艺的平台,居民也有物件修补的需求,社区公共空间又缺少便民场景。

方南家园社区引入专业社工团队,将“扰民问题点”转化为“便民资源库”。社区牵头,通过盘活闲置储物间,将其改造成集木工坊、缝纫室、园艺角于一体的“睦邻匠人工作室”,为志愿服务队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此外,志愿服务队还建立了“微心愿积分”机制,根据服务难度和时长细化兑换标准——1小时服务可换取3至5个积分,既让志愿服务“看得见、算得清”,又确保“付出有回报”。就在匠人工作室里,杨师傅的第一把公益小板凳诞生了。曾经因产生噪音被投诉的杨师傅,如今成了社区便民服务的“明星”。

这一破题之举,犹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社区中的能人纷纷涌现,会理发的张阿姨、懂园艺的李大爷、擅长缝纫的王姐……纷纷加入匠人志愿服务队。全职妈妈张智雨带着编织技艺加入队伍后,不仅当起技能导师教大家编绳结,还带动15位居民组建了编织小组。短短半年的时间,匠人志愿服务队从30人壮大到50余人,队员们累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超过3000人次的服务,其中,杨师傅个人的服务记录更是突破了200人次。

从“一间工作室”到“一张睦邻网”

在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指导下,社区构建起“1+3+N”的治理体系,以“睦邻匠人工作室”为主阵地,以“党建引领、社工赋能、志愿聚力”为三大支撑,将居民需求、社会资源、公益项目充分融合,拓展出“爱邻日市集、共建花园、公益课堂、图书漂流”等N类服务场景。

每月20日的“爱邻日市集”,正是睦邻匠人志愿服务队集中展示的大聚会现场,杨师傅的木工摊位前总排着长队,居民捧着要修的小板凳、松动的晾衣架、生锈的剪刀,等着他“妙手回春”;编织组的盘扣、杯垫、胸针成了“抢手货”;社区里那片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在园艺组的带领下翻土、播种、浇水,如今这片“共建花园”已是花团锦簇,在居民的声声赞叹中,无不透露出志愿服务队的专业与用心。专业社工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服务专业性,用“微心愿”对接机制精准匹配需求,依托“积分兑换”机制,激发志愿者持续参与的热情。“专业社工+志愿力量”的协同配合,让一间工作室的服务,辐射形成覆盖全社区的“睦邻网络”。

匠人志愿服务队的触角不断延伸

方南家园社区的探索从未局限于社区围墙内,在专业社工的统筹链接下,匠人志愿服务队的温暖触角不断向外延伸。

今年7月17日“骑士节”当天,社区链接辖区资源,携手链家等门店共同设立“骑手能量补给站”,志愿者们热情地递上冰镇的酸梅汤和便携风扇,网约配送员在接过这些物品的瞬间,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端午节期间,专业社工关注到青少年群体需求,联合社工机构、辖区公益组织为孩子们开设了拓印体验课程。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拓印出龙舟和艾草的图案,传统民俗悄然浸润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七一”前夕,志愿者们飞针走线将亲手缝制的“红军包”送到老党员手上,老党员们摩挲着包上的红星,红了眼眶:“这一针一线,缝的是党的‘根’!”

下一步,方南家园社区计划启动匠人公益课堂,邀请志愿服务队的匠人志愿者担任讲师,在社区传授木工、刺绣、剪纸等传统技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让爱心在邻里间传递,构建起和谐友爱的睦邻网络。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