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建议征集”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创新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的有益探索,更是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坚持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创新构建“1611”(1个征集体系、6个办理途径、1+1个关键环节)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建议征集从“被动收集”向“主动汇聚”转变、从“简单交办”向“高效落实”升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高质量人民建议征集办理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整合资源,构建“一张网”征集体系
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着力破解建议征集“碎片化”难题。
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统筹指导作用,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下,加强与人大、政协、信访等部门协同联动,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问题等纳入人民建议征集范畴,形成覆盖全面、衔接顺畅的征集网络。
拓展建议来源。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挥平台,构建“县级综治接访中心—镇级综治服务中心—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三级人民建议直报网络,将建议征集端口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通过三级人民建议直报网络累计收集群众建议752条。
建立联络队伍。结合“寨管家”基层治理模式,以镇、村包片干部、网格人员为主体,组建人民建议征集联络员队伍,通过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群众会+”等活动,主动下沉一线收集民意。2024年以来,镇、村两级联络员主动走访收集群众诉求4000余件,办结率达99.45%。
聚焦特殊群体。针对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分类建立定向征集机制。通过“上门走访+茶话座谈”等服务,重点收集老年人在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需求。联合残联等部门在湄潭县康复机构、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设置意见收集点,畅通残疾人诉求表达渠道;走进学校开展“主题班会”“青少年议事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就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提出建议,全方位覆盖不同群体需求。
规范程序,优化“六步走”办理路径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办理流程,确保建议从“收件”到“落实”全程可追溯、可监督。
精准研判明方向。由县委社会工作部会同责任单位对建议内容进行“把脉问诊”,综合分析建议性质、涉及领域、群众关注度等因素,精准确定承办单位和办理重点。如针对群众反映的兴湄吊桥因桥梁老化被封闭问题,经研判后明确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办,经过两个月集中修缮后复通使用,获得群众高度赞誉。
统一交办聚合力。实行“集中交办+统一管理”制度,对征集到的建议按职能职责精准分办,通过召开专题交办会、印发交办文件等方式,明确办理时限和要求,推动承办单位从“要我办”向“我要办”转变。
双线督办抓时效。构建“协商督办+考评督办”双规机制,一方面由建议征集平台单位、县委社会工作部及行业主管部门组成协商督办组;另一方面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牵头开展党政考评督办,对民生类建议同步提请县委领导重点督办。2024年以来,5件民生类建议纳入湄潭县“十件民生实事”重点推进。
紧盯关键促落实。建立“重点建议台账”,对联名建议、重复建议、民生关切建议实行“领导包案+限时办结”,通过动态跟踪、定期调度,确保问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
联席会商解难题。针对承办单位难以单独解决的复杂问题,依托信访联席会议机制,组织相关部门联合研判,凝聚多方智慧破解瓶颈。如,面对马山镇聚合村养殖企业用地治理难题,经县委社会工作部协调县司法局、县自然资源局及属地党委政府现场调研、座谈协商,成功帮助企业解难题、谋发展。
双向评议激活力。建立“建议人+承办单位”双向评议机制,对优秀建议人和承办单位予以表彰奖励,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双向转化,实现“一高一好”治理效能
坚持“办理一件、见效一件、带动一片”,推动建议征集从“解决问题”向“促进治理”升级。
办结转化率高。通过“统分结合、高效协同”工作机制,两年来,湄潭县从各类建议中筛选出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35件重点建议,全部交由职能部门办理并圆满完成,推动解决“增建中小学人行天桥”“调降地面停车费用”“增设医院门诊部”等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真正实现群众“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评价满意度好。建立“事前沟通—事中反馈—事后评价”全流程响应机制:事前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座谈等方式与建议人深入沟通,精准把握需求;事中定期通报办理进展,协调解决难点问题;事后第一时间反馈结果并征求意见,以“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截至目前,群众满意度达100%。
湄潭县“1611”工作法的实践表明,人民建议征集不仅是倾听民意的“直通车”,更是推动治理的“加速器”。通过构建“全链条、全领域、全主体”的征集办理体系,真正将群众的“智慧火花”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