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民意精准落地 小建议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

陈鋆 欧瑶

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完善服务机制、转化建议成果,让群众的“金点子”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用民声民意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基层善治的磅礴力量,为幸福武侯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织密多渠道网络

让民声听得到、汇得全

“群众的声音,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为了让每一条建议都能被倾听,红牌楼街道构建起全域覆盖的“线上+线下”建议征集体系,打造全民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多点联动,拓宽征集广度。以“1+8+19”网格为架构,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推出“红坊问策”专栏,线下在8个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民意征集角”,并在19个商圈楼宇、小区院落张贴257张建议征集二维码。自4月专项活动启动以来,已收到各类建议160余条,形成“指尖可及、身边可见”的征集网络。

精准聚焦,提升建议精度。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量身定制”征集方案——在伊藤洋华堂等商业聚集地,重点收集经济发展、食品安全等行业建议30余条;在红牌楼广场等新就业群体集中区,聚焦新工伤医保、子女随迁等诉求90余条;在小区院落通过100余场坝坝会、恳谈会,收集“一老一小”养老托管、物业提升等建议40余条,让每一份诉求都能精准“落地”。

智慧赋能,加快响应速度。通过梳理2个大类、6个小项《涉民涉企事项清单》,联合专业大数据公司搭建智能处理平台,实现建议“一键提交、人机协同、全程跟踪”。今年以来,建议回复时间提速明显,派单办结周期大幅缩短,让群众感受到“提了就有人管、办了就有反馈”的高效服务。

打造全周期闭环

让民忧有人解、落得实

“征集建议不是终点,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红牌楼街道借鉴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构建“征集—梳理—交办—反馈”4段式闭环机制,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群众期盼。

靶向破解“急难愁盼”。从群众建议中提炼共性需求,推动“解决一个问题、惠及一类群体”。针对网约配送员群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迫切诉求,街道主动对接平台企业,建成全市首个美团骑手养老保险服务站,为300余名网约配送员提供“一对一”参保服务,引导近100名网约配送员加入工会享受互助险、积分兑换商业险,让新就业群体有了“安全感”。

多方协同“精准施策”。建立“两级转化台账”,联动辖区政、商、校、企资源,对群众建议实行“分类办理、限时办结”。截至目前,“立说立行”解决了增设院落晾晒区、优化导航标识等102件“小事”,“梯次协商”推进老旧院落改造、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等61项“实事”,办结率达96%,让群众从一件件民生实事改善中感受到“看得见的幸福”。

激励机制“激发热情”。制定《人民建议事项办理工作机制》,明确紧急事项当日反馈、一般事项3日内回应,同时对优秀建议进行“晒单”表彰,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激励群众参与。目前已落实200余项“金点子”奖励,让“提建议、献良策”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推动建议征集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参与”。

落地“金点子”成果

让民心暖起来、聚起来

从“听民意”到“解民忧”,红牌楼街道更注重将建议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群众的“小建议”真正服务于“大民生”。

以建议促经济,激活商圈活力。聚焦企业和商户“盼发展、需支持”的诉求,以“促消费”为抓手,联合红星美凯龙、伊藤洋华堂等15家重点企业举办“家居消费节、惠聚红牌楼”系列活动,带动10家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预期增长159%,用“民声”点亮商圈经济“新引擎”。

以建议暖民心,守护特殊群体。针对网约配送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的需求,升级“暖心驿站”功能,增设急救箱、凉茶摊、“降暑甜品角”,今年夏季惠及2万余人次;成立“暖新学院”、设立“暖新微基金”,开展职业规划、电瓶车维修等培训12场次,200余人参训,用“技能+保障”的双重守护,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城市温度。

以建议解顽疾,共建和谐家园。依托“爱邻议事会”等平台,推动街道、居民、物业“三方联动”,通过联访、联议、联办、联调机制,成功拆除违建3处、自建休闲设施1处,化解物业纠纷12起、院落矛盾45起,辖区月均投诉量同比下降96%,让“我的家园我做主”从理念变为现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武侯区红牌楼街道将持续完善“居民提议—社区审议—民主商议—协同决议—大众评议”的全链条协商机制,让群众的“金手指”不断产出服务发展的“金点子”,结出基层治理的“金果子”,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中,书写更多“民安乐业、家园和谐”的红牌楼故事。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街道办事处)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