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暖港湾”厚植关爱服务温度

杨娟

“咔嚓——”手机快门轻响,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中山街道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内,刚做完卫生清洁的网约配送员随手将整洁场景拍摄成照片,发送至文化坊社区“外卖配送员互助群”:“今天我把驿站收拾干净啦,冰箱里过期的食材都清理掉了。”

沙市区委社会工作部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以驿站为主阵地,以需求精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为重心,通过引进专业社工力量完善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建管用”全链条机制,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从“建起来”向“用起来”“活起来”转变,切实将其打造成户外劳动者的“温暖港湾”。

精准把脉需求,丰富驿站功能矩阵

沙市区委社会工作部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多维度推动驿站服务提质扩面。

多点布局强覆盖。在商圈楼宇、临街场所等新就业群体聚集区,多点位建设驿站,配备桌椅、空调、冰箱、充电宝、急救包等基础设施,免费提供避暑取暖、歇脚饮水、手机充电、读书看报等服务,让“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冷了能取暖”成为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基本功能。

资源整合聚合力。沙市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区人社局等部门,将驿站升级为“红色+服务+治理”综合体,融合党员教育、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功能,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从单一“休息站”向“红色加油站”“发展充电桩”“权益维护点”延伸,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需求升级提效能。社区联合专业社工对新就业群体开展需求调研,动态调整服务内容,立新街道文体路社区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与商圈营业时间同步开放,引入医疗资源提供免费包扎、消毒和基础体检;中山街道升级智能门锁实现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24小时开放;崇文街道凤台社区增设积分兑换柜和爱心企业展示墙,“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兑奖励”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热情。

深化服务供给,厚植关爱服务温度

沙市区委社会工作部紧扣“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要求,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构建全周期关爱体系。

聚焦发展赋能。依托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建立“小蜜蜂流动党员联络站”,深化“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行动,2024年累计摸排“隐形党员”475名并纳入管理;将新就业群体列为党员发展重点对象,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目前已有24名新就业群体递交入党申请书。联动企业提供岗位信息、司法部门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春风送岗”“技能培训”“法律咨询”“权益维护”等活动,助力新就业群体稳定就业、安心发展。

聚焦生活保障。针对新就业群体权益维护、职业认同等痛点,以“社区统筹、专业社工赋能、志愿参与”为模式,提供多项暖“新”服务:开设子女托管班解决看护难题;开展节日慰问、义诊义剪、心理咨询等活动30余场;提供免费送餐、电动车维修等便民服务,切实提升新就业群体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双向共融。通过“座谈+调查+心愿墙”收集诉求,编制“骑手地图”优化配送路线;设立“留言板”“心愿墙”,每周汇总问题并分类转办,推动相关部门联动解决;组建“小蜜蜂志愿服务队”,建立网约配送员与社区网格员“点对点”联系机制,鼓励反馈电线脱落、井盖维护等“随手公益”,有效融入社区共建。

创新管理机制,夯实长效运行根基

沙市区委社会工作部以“小切口”破解“大问题”,探索“积分激励+轮值管理+巡查督导”模式,确保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常态化、规范化运行。

轮值机制破解“谁来管”。推行“积分制”管理,中山街道开展“每日益拍”(将打扫干净的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拍照发送至“外卖配送员互动群”)、“每日益带”(顺手将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垃圾带走丢进垃圾桶)活动,以积分兑换物资;组建“驿站管家志愿服务队”,选任“轮值站长”开展“流动服务”轮值志愿者行动,实现驿站常态化有序管理,形成“积分—服务—激励”闭环,激发新就业群体自治活力。

巡查督导强化“谁来督”。沙市区乐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外卖配送员互助群”,对网约配送员参与驿站管理登记积分、统计兑现,对接慈善资源筹集积分兑换物资,确保驿站积分兑换模式可持续运行。社区安排专人每周检查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卫生秩序,确保环境整洁;对站内留言建立“问题收集—分类转办—跟踪反馈”机制,确保新就业群体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从“休息驿站”到“服务枢纽”,从“单项服务”到“双向赋能”,沙市区委社会工作部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让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真正成为新就业群体的“心灵归处”与“奋斗起点”。下一步,沙市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持续深化“微服务+”系列活动,探索“社区体验官”等创新模式,为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