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友好型社区”让“奔跑的心”找到“幸福的家”

四川省内有重点新就业群体139万人,其中快递员14万、网约配送员21万。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就业群体工作。今年1月起,全省启动“骑手友好型社区”试点建设,以贴心暖心服务引导新就业群体更好融入城市社区治理,促进其更加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强化“骑手友好型社区”政策设计

构建协同有效的组织工作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试点。将新就业群体工作作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出台29条关爱新就业群体服务措施的基础上,聚焦破解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进门难、找路难、停车难、充电难、休息难、就餐难”等问题,省委社会工作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联合印发《推进“骑手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从政治引领、信息支持、设施配套、暖心服务、多元共治等五个方面发力,推进“骑手友好型社区”建设,探索数字化管理、社会协同共治等新路径。

加强调研细化推进举措。前往云南、重庆等多省份和成都、泸州、自贡、南充等市调研,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详细了解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工作现状、困难诉求和各地创新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有效举措。在深入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对成都市“小牛哥同心小站”、泸州“泸小麒”友好小区建设等各地创新探索实践进行提炼总结,完善“骑手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推进举措。

健全组织完善治理机制。实施“一企一策”,推动重点网约配送平台合作企业和重点快递加盟企业党组织建设。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协同解决社区治理、居民服务与骑手便利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求取社区治理、小区管理、服务居民、方便骑手的“最大公约数”。泸州市推动成立市县网约配送行业党委,联合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定期研究场景友好、设施友好、服务友好等建设任务。

着力解决新就业群体工作难题

完善温情暖心的社区服务体系

强化信息支撑,破解骑手“进门难”“找路难”问题。以数字化手段优化“进门”流程,以精细化指引提升“找路”效率,有效破解骑手末端配送的堵点难点。逐步推广在封闭式小区主要通道设置“标准地址二维码(四川e码)门牌”,通过人脸识别、办理出入证、赋码备案等方式,探索形成“一次授权、规范管理、定期有效”的人员进出机制。推动各地梳理街道、楼栋等信息,张贴“友好地图”,标注楼栋和停车区域,提升骑手配送效率,解决骑手配送“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完善设施配备,破解骑手“停车难”“充电难”问题。紧扣骑手日常配送核心需求,优化停车空间布局,完善配备充电服务,健全骑手末端配送支持保障体系。推动商圈、楼宇、住宅周边外卖车辆临时停靠等候、装卸场地设施建设,鼓励规划骑手停车专用位,为骑手配送期间提供安全、便捷的停车空间。在骑手停车集中区域同步配备充电插座、共享充电桩等便利设施,保障骑手更加顺畅进行配送。

打造暖心阵地,破解骑手“休息难”“就餐难”问题。依托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提升行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推动各地用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工站(中心)等现有场地资源,设立“骑手友好驿站”“暖心服务驿站”等,完善服务站点志愿服务功能配套,让骑手在高强度配送间隙有处可歇。鼓励社区食堂、餐饮商户为骑手提供错峰用餐、延时留餐、优惠套餐等服务,让骑手在城市穿梭中不仅能及时补充能量,更能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城市的温度。

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

健全有力有效的权益保障体系

注重帮扶救助,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针对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抗风险能力弱、缺乏社会保障等不足,指导社区建立常态化摸排和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推动落实政策、链接公益资源、发动社会力量等,构建与新就业群体职业风险相匹配的综合防护体系。成都市成立骑手养老保险服务站、设立“暖新计划”关爱救助基金、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彩领之家”,多方位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

推进暖心维权,兜牢权益保障“防护网”。坚持健全机制与源头保障相结合,拓宽维权渠道,增强维权能力,确保新就业群体“求助有门、化解有道”。一方面,推动相关企业设立权益维护组织,提供法律援助与服务。另一方面,引导工会或骑手代表参与平台企业协商,推动优化工作时间、考核奖惩等涉及骑手切身利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完善劳动者申诉机制,从源头化解维权难题。

重视培训提能,打造就业创业“服务网”。聚焦新就业群体发展需求与转型需要,推动街道和社区联合企业及相关专业力量,通过开展精准化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等举措,既帮助骑手解决就业中的实际困难,也为其长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绵阳、资阳等地采取专项培训、专项资助等形式开展学历提升、技能培训活动,助力骑手成长成才。

促进新就业群体更好融入社区

建立双向赋能的协同共治体系

搭建多元参与平台,畅通融入社区渠道。充分发挥骑手等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熟悉社情的优势,动员骑手积极参与便民、应急等志愿服务,畅通其参与突发事件直报、食品安全监督、隐患排查申报等信息渠道,引导其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服务。鼓励社区设置与骑手的沟通平台,通过微信二维码、微信群、意见箱等,及时了解骑手的需求和建议。泸州市引导超2600名网约配送员向社区报到,认领食品安全监督员“新身份”,累计上报安全隐患80余起、纠正违规行为150余次。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参与治理活力。建立积分奖励机制,通过“服务换积分”“积分换奖品”“积分换服务”等方式,鼓励骑手等新就业群体以“随手拍”、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向社区反馈小区环境、停车管理、矛盾纠纷、治安隐患等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形成“服务—参与—激励—反哺”的良性循环。

强化正面宣传引导,营造关心关爱氛围。广泛宣传新就业群体先进事迹,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讲好骑手故事,展示行业风采,形成理解、关爱、尊重骑手的社会共识。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为辖区内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的新就业群体给予奖励。

(四川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