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的园区治理一度面临“服务缺位、矛盾积压、治理粗放”的三重困境,近年来,该区以工业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将社区治理理念引入园区,探索“党建引领、服务驱动、协同治理”的现代化治理模式,不仅破解了这些困境,更重塑了产城融合的新生态。在长寿区的工业版图上,晏家、新市、江南三大工业集聚区星罗棋布,有力书写着工业社区的发展篇章。
党建引领打造园区服务矩阵
“工业社区联合党委的成立,让我们与政府有了最直接的沟通渠道。”重庆望变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柏林坦言,“过去企业职工反映‘园区深夜班车车次太少’,即使职工层层反映,但是每次等反馈回来已是几个月之后了,还不一定能有效解决。”如今有了工业社区联合党委,对职工反映的问题,直接由社区党委出面协调跟进,一周后深夜班车就增加了3个班次,覆盖20余个厂区,惠及1.3万余名企业职工。
长寿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指导推动三大工业社区成立联合党委,由长寿经开区运行局、属地街道党工委、重点企业党委负责人“交叉任职”,让过去“各吹各的号”的平台整合有了“总调度”。
“联合党委不是空架子,而是打通政企链接痛点的‘止痛方’。”晏家工业社区联合党委相关负责人翻开2025年第一季度的会议记录,“工业社区流程再造”“企业信息共享权限”“企业诉求响应机制”等议题被反复讨论。联合党委牵头制定了《工业社区运行方案》,明确“能共享不重复、能联动不单独”的原则,协调人大、政协、工青妇等平台全部接入到社区总平台,实现了对企服务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的关键蜕变。
“多方共治”化解矛盾难题
“要是没有工业社区调解中心,我被公司拖欠的工资怕是要不回来!”在晏家工业社区调解中心大厅内,职工王先生拿着调解协议书满含泪水感激道。工业社区调解中心已组建30余人的“老中青”调解队伍,共调解案件250余起,涉及金额4100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5%,成为园区矛盾化解的“金字招牌”。
工业社区的矛盾化解,远不止“和事佬”式的调解。长寿区创新“多方共治”机制,新市工业社区成立律师、税务师、会计师“三师”工作队,对涉企纠纷开展诉前调解,今年上半年涉园区纠纷案件同比下降;派出所联合街道、企业建立“大调解平台”,成功化解企业工人因工资产生的矛盾纠纷;司法局组建法援队,专攻跨区域、跨行业的疑难案件,2024年以来化解多件矛盾。
园区治理现代化升级
在工业社区调度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字勾勒出园区的“健康脉搏”,即“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个板块数据涌动……这背后,是工业社区推动的“智慧治理”革命。
过去,园区治理依赖“人盯人”的粗放模式,即企业信息靠人工统计,安全隐患靠人工排查,政策落实靠人工“扫楼式”宣传。如今,工业社区以数字化为抓手,接入“‘141’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时监测风险;在“数字重庆”建设下,集成“大气污染防控”“根治欠薪”等特色跑道,实现事件“1分钟响应、5分钟到场、10分钟上报”。
“工业社区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企业、职工、社会组织的‘大合唱’。”长寿经开区运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工业社区模式已覆盖3大工业集聚区,服务近500家企业,形成“产业要素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从“厂区”到“社区”,从“管理”到“服务”,长寿区工业社区改革用两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这场改革不仅破解了园区治理的遗留问题,更探索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正如晏家工业社区职工小张所说:“以前觉得园区是‘上班的地方’,现在这里有我的朋友、我的课堂、我的‘家’。”
(本报通讯员 戴浩)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