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吕厝社区由13个小区组成,内有4栋商业楼宇、2栋商住两用楼宇、近1000家沿街店铺和1座公园,呈现人口密度高、商铺多、商居共处的特点。面对居民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商居矛盾较多及社区参与积极性偏低等问题,吕厝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宜居宜业”幸福社区为目标,以“商居共融”为抓手,整合资源,动员社区各方力量参与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增强社区认同,激发“内生力”
强化服务破冰,让社区参与有渠道。在党建引领下,吕厝社区秉持“走进去,引出来”的原则,利用社会工作专业个案服务、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这三大工作方法,带动商家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深化周边商户和居民对参与社区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理念。在此过程中,吕厝社区加强党建工作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带头参与社区活动,引领商家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在社区的各平台上各显身手,在共建共享中成长。
达成协同共识,让社区连接有黏性。建设社区公益平台,吸纳居民个人、团体、商家等,通过“公益签约”建立工作室、成立商圈党支部等,赋能基层商圈治理,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共建、品牌共创、活动共办、阵地共用、发展共赢。截至目前,吕厝社区共吸纳近100个公益资源参与社区服务,为助老帮困、小区改造等工作贡献力量,共同营造“人人参与公益,人人享有公益”的良好氛围,累计开展公益服务次数近百次。
完善参与机制,让服务持续有保障。随着公益伙伴不断增多,制定公益伙伴运营机制,制定进入、运行、退出等标准,将公益伙伴进行星级划分,规定其权责明细,进行“最美公益伙伴”评选,并在政策、宣传等方面给予相应倾斜。探索成立“好厝边”社区智囊团,定期开展议事协商活动,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该智囊团通过顶层设计、体系构建、资源整合等途径,实现参与方从单一到多方、参与议题从浅层到深度的转变。
搭建合作平台,增添“外动力”
搭建“网格+商圈”共治平台,让社区治理成为“合唱”。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模式,坚持党建引领,以网格服务管理为切入点,整合“网格+商圈”资源,搭建共治平台,即以辖区各个网格为代表,促进网格内小区党支部与共建单位(公益伙伴)牵手结对,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前共有9个公益伙伴与辖区6个网格以及非公有制党支部进行了“牵手”。
建立“友邻超市”志愿服务平台,用“小积分”换“大能量”。社区立足辖区小商品批发、商城资源多商居共融特点,设立“友邻超市”,整合辖区爱心资源、资金进入友邻积分超市,并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社区为志愿者颁发友邻卡,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志愿者用志愿服务积分在“友邻超市”兑换所需物品,从而激发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实现爱心双向循环。随着友邻超市的启动,已有10余个公益伙伴提供公益支持,捐赠了涵盖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等多个领域的30余种商品;已有90多名社区志愿者率先获得友邻卡,累计兑换超过100次。
以“公益微项目”凝聚爱心,共建幸福生活共同体。通过“公益微项目”打造,广泛吸纳各类社区成员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和治理。例如,开展“温暖星期五”红船义诊服务项目,社区居委会、小区党支部、专业社工、志愿者、爱心商户等进行议事协商,明确居民服务需求、认领各自职责与工作、服务开展、互助共享等,最终落实好常态化的义诊服务,形成了多方联动参与社区治理。截至目前,吕厝社区“公益微项目”有近20个,服务场次60余场,累计服务近万人次。
汇聚多方力量,凝聚“向心力”
交流赋能,提升多方协同能力。为不断提升商户代表、能人骨干及志愿者等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满足社区治理精细化以及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交流学习等,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此外,为了实现参与多方的互动与沟通,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建立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商企民交流会,通过“问需于群众,问策于社区”的方式,增进了社区与商企、商企与商企的相互了解,商家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服务方式;社区居民则可以通过参与活动,获得更多的便利。
多方联动,增强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在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和民生需求后,开展系列互动交流活动。例如,每月探访困难群体的志愿活动和每季度举办高龄老人生日会活动都重塑了居民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认识,通过多方协作,对社区产生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文明实践课堂的开展,提升商家、居民在商圈环境保护中的文明意识,以儿童参与带动家庭乃至整个商圈的社区参与度和责任感,共同营造文明商圈氛围。在服务开展中,商户和居民的参与意识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积极转变。
深化合作,实现多方资源共建共享。多方参与拓展了多维互嵌合作,社区内生力量与外部动力充分融合进而形成了治理合力。在社区各种活动举办过程中,社区与辖区商家合作,由商家提供资金或产品,社区为其提供平台,活动中的经费和奖品极大地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例如,组织开展商圈运动会、公益市集等活动,商家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增加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居民享受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陈财根 杨佳)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