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赋能、解困、整改、督促” 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陈利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遵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统筹做好“减负、赋能、解困、整改、督促”工作 助力基层治理提质提效的意见》,精心制定《任务书》,将25项重点任务细化分解至22个相关部门,同步推出62条具体落实举措,各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初显,基层治理活力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为基层“轻装上阵”减负:

减掉负担,留出实干空间

文件会议“瘦身”,刚性约束见实效。建立完善20余项对文件会议刚性约束的制度规范并持续监督,2025年上半年市级层面发文数量同比精简8.74%,会议数量同比精简4.34%。

督检考“瘦身”,基层不再“迎考忙”。围绕年度中心工作科学制定督检考事项,严格控制频次和规模。各旗县区检查考核事项均不超过9项,较上年明显减少。

数据赋能“提效”,告别“重复填报”。强化“一表通”系统运行管理,对民政、人社等18个部门的标准化数据表进行全面梳理,将原本繁琐的数据表精简至206个。

监督机制“护航”,整治形式主义不松懈。市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联合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暗访核查,对发现的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典型问题,以文件或会议形式通报9起,形成有力震慑。

为基层“蓄能增力”赋能:

汇聚合力,激活治理动能

细化权责清单,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指导各乡镇(街道)自下而上编制《乡镇(街道)职责事项清单》,截至目前,84个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全部编制完成。清单明确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基本履职事项102项、配合履职事项78项,上收不合理事项46项。同时,衔接推进第三次村居事项清单梳理,预计2025年10月底前完成。

实施“村居吹哨”机制,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区实施“村居吹哨”未诉先办制,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诉即办平台已有功能体系,赋予村(社区)统筹调度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权限,变“群众有诉求自己找政府”为“基层干部替群众找政府”,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梗阻,9个旗县区1415个村(社区)全部推开,已吹哨6448件、办结4198件,办结率达65.11%。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市容市貌类、市场消费类、物业服务类问题有所降低,以吹哨“指挥棒”构建起“部门围着基层转、基层围着群众转”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建强基层队伍,夯实治理“人才基石”。为充实基层力量,新考录349名公务员、选调生、事业编人员到乡镇(街道)工作。制定《关于社区工作人员优化管理的若干举措》,对全市5308名社区工作者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强化绩效考核,杜绝人浮于事。同时,推出《呼和浩特市村“两委”后备力量赋能十项措施》,选拔968名后备力量参与跟岗锻炼,动态储备5554名村级后备力量,并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力量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培训840余人次,推动县乡两级组织培训62场次、6200余人次,全面提升基层干部履职能力。

为基层“排忧解难”解困:

暖心保障,激发干事热情

建立联系顾问机制,倾听基层声音。实行市委常委包联旗县区、旗县区领导包联乡镇(街道)的联系基层制度,更新2025年度基层党建联系点,畅通上下沟通渠道。同时,设立20个基层治理观察点,聘请12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基层治理顾问,让基层的意见建议能及时传递到决策层面。

强化经费保障,让基层“有钱办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基层产业发展、农田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领域,同比增长6.89%。建立待遇增长机制,乡镇干部收入高于旗县区直属单位20%。社区工作者调整薪酬标准,涨幅近20%,且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岗位变动等调级调薪,2025年已有1685人调整待遇,增加薪酬764万元,让基层干部干事有底气。

完善激励晋升机制,拓宽成长空间。选派129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一线挂职交流,在实践中锤炼能力。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实施职称倾斜政策,乡镇级事业单位可按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15%设置定向岗位。此外,打通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的晋升渠道:面向优秀网格员通过过渡考试、综合考察选聘为社区工作者;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今年已招录31名,同比增加47.6%,让基层干部“干有奔头”。

为基层“固本培元”整改:

靶向发力,提升治理效能

整治沉疴痼疾,维护群众利益。围绕2025年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重点,建立全口径台账统筹调度,推动职能部门解决“校园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领域问题1653个,督促健全制度122个。运用“1+9”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和整改“一条线”责任落实机制,发现并整改问题1958条,按期整改率达99.89%。同时,深化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重塑基层干部、护林草管员、网格员作用发挥机制,截至目前增量问题销号率81%,存量问题销号率80%,以法治教育和从严查处推动整改从被动打击向主动预防转变。

筑牢应急防线,守护群众安全。以乡镇(街道)为枢纽,建强基层应急工作安全专业队、基层队、社会队三支队伍。针对高层小区火灾隐患,启动基层消防安全夯基行动,向全市所有街道、乡镇派出64名消防特派员,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及高层住宅小区疏散逃生演练80余场次,计划年内实现演练全覆盖,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构建微治理体系,激活基层细胞。推行“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的“铁三角”体系,组建1348个党支部、3440个党小组,推选7.4万名热心居民、党员担任楼栋长,织密党建引领群防群治网络,并依托呼和浩特“文明实践云”推行积分制激励,已处置邻里、婚恋等矛盾纠纷隐患3012件。针对物业服务纠纷多、业委会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实施业委会党建强基工程,构建小区党支部领导业委会、业委会监督物业服务企业的机制,首批打造67个“党旗业委会”,所在小区物业矛盾纠纷同比下降23%。

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凝聚社会力量。聚焦青年群体、网络群体等重点人群,推进新兴领域党建“两个覆盖”,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从年初的22.8%提升至66.76%。针对楼宇商圈青年聚集特点,打造现代奶产业链大厦、金桥双创园区等楼宇党建品牌,新兴领域17个先进集体、9名先进个人获全国荣誉。此外,为新就业群体打造74个友好小区、110家友好餐厅等友好场景,服务新就业群体,引导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向社区报到。

为基层“激活引擎”督促激励:

深化改革,释放持久活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治理共识。市县两级各单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写入“三定”方案。依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创促治推动20余万件民生问题高效解决。针对农村监测户、低保对象工作疏漏,通过升级复核档案、推动监测与低保工作并轨、制发补贴“明白卡”等举措,让群众清楚政策、感受温暖。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等宣讲活动1万余场次,筑牢基层治理的思想根基。

壮大集体经济,夯实治理基础。制定《激励村干部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奖惩办法》,激发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活力。在农村组建劳务合作社,通过高标准农田、衔接资金项目以工代赈,吸纳农村劳动力1060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城市组建社区就业帮扶站,推动各部门就业资源向社区汇聚,拓宽居民就业渠道。

建强综治中心,提升矛盾化解效能。在全区率先推出综治中心规范化和信访法治化“两化融合”工作法,市级中心与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合署、县级中心与信访局合署、乡级中心与司法所合署,统筹行政部门、政法单位、社会组织“三种化解力量”,实现6个部门常驻、11个部门及8类社会组织轮驻随驻,通过接办、交办、督办、代办、商办“五办”机制和城市大脑平台贯通化解全过程。截至目前,交办民生类信访、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化解率均达95%。同时,对2.8万名重点人员建立全量数据库分类管控,全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链条体系和“高效化解一件案”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