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持续减少,基层的资源保障、工作力量不断加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主动性明显提升。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的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规定》的制定出台,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重要遵循,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举措。《规定》出台一年来,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层干部的负担得到明显减轻。然而,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老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实践中还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趋势,这使得基层减负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方能实现常态长效。
构建智能减负生态系统
筑牢基层负担防火墙
基层减负实现常态长效,前提是要运用全局眼光和整体思维科学对待。通过引进现代技术构筑智能减负生态系统,推动减负工作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真正筑牢基层负担的“防火墙”。
从“量化控制”到“实效导向”。《规定》要求严控文件、会议数量,提升质量效率,实际上就是要改变“短期见成效”导向的量化考核方式,建立实效导向的减负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减负工作科学可持续推进。将基层减负目标与群众需求结合,对标政策要求谋划减负路径。瞄准负担来源靶向减负,回应不同压力源实现结构性减负。对于基层负担,既要减少总量,也要优化分布,防止闲忙不均;既要减少虚功,也要抓好实质;既要消解负担来源,也要充实基层资源;既要注重基层工作的充实性,也要减少主观倦怠感。
从“事后监督”到“实时监测”。紧盯基层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老问题”及新变种,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监督等手段,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动向、新变种无处遁形。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匿名提交线索,实时感知基层压力点,根据监测结果动态修订减负清单等,通过“精准诊断病灶——系统重构制度——持续追踪问效”闭环,打破基层减负“破而不立”“边减边增”困局。
从“数字负担”到“数字减负”。《规定》要求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要求加强数字监管,杜绝数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级组织应当加强政务数据共享与标准化,建立统一基层数据平台,打通部门壁垒,实现“一次填报、多方调用”。试点探索运用AI辅助报告生成、智能派单等工具释放人力,探索机器人网格员、机器人民警察等。引入区块链穿透式监管,建立不可篡改的履职存证链,减少督查频次并保障工作真实性。建立指令智能过滤系统,自动预警重复性、冲突性指令。建立“基层事务熔断机制”,强制熔断重复性报表、多头检查等低效环节。
完善权责对等机制
构建抗压型治理结构
基层减负要想常态长效,关键在于完善权责对等机制,打造抗压型治理结构。通过完善权责对等机制,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足够的自主权,将更多精力用于干事创业,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责任转嫁”到“权能匹配”。基层减负深层矛盾是行政刚性约束与治理弹性需求冲突,需通过赋权增能、容错托底、技术适配,实现从“技术性减负”到“制度性解放”。要坚持“减负”与“赋能”相贯通,树立重视基层、重心下沉、关爱基层的导向,借鉴一些地方“一网统管”改革经验持续规范“属地管理”事项,优化镇(街道)、村(社区)职责任务清单及审批服务执法事项。同时,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流程派单环节和考核评价模式,从源头为基层减压。赋予基层“一票否决”权,使其对明显违背减负原则的要求有话语权和自主权。
从“任务减法”到“流程乘法”。基层减负既要减去不必要负担,更要增添必要资源,让基层有能力有资源承担治理任务。资源下沉后要协助基层运用,若“操盘”不“操刀”最后容易“落空”。通过提供“基层治理工具箱”和标准化操作手册降低执行难度,推行“模块化”团队管理,整合镇(街道)部门为功能模块,减少协调成本,建立弹性响应机制。
从“控制导向”走向“信任导向”。考核是指挥棒和风向标,要追求“考核有感、过程无感”的减负效果,聚焦关键问题精简考核指标,按区域和领域特点设置弹性、差异化指标。慎用“一票否决”等一刀切办法,实现以考促干、以考创优的良性循环。优化基层舆论环境,强调专业价值呈现,用“星级服务标兵”等展现基层治理者专业能力。
创新效能转化机制
减负激发基层“新动能”
基层减负实现常态长效,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通过创新效能转化机制将减负带来的时间空间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服务的创新效能,以主动创新为基层治理补充更多活力动能。
从“只破不立”到“破立并举”。基层减负是破题点,目的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从“减负即删减”转向“减负即再投资”思维,将减负节省的行政资源注入治理价值链高端环节,以制度创新释放人的创造性。当前基层减负进入“破立并举”新阶段,关键是建立与减负目标匹配的新机制,针对考核体系重构、工作推进方式转型等问题,最终实现“破旧立新”衔接。紧盯痛点靶向整治,及时将好做法、好经验制度化,让基层减负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底层支撑,而非短暂涟漪。
从“单兵突破”到“政策协同”。基层减负是系统性工程,要以系统思维统筹治理,打破纵向层级和横向部门壁垒,实现可持续减负增效。纵向上,上级要破除部门本位主义,避免“开会发文即落实”;中层加强统筹协调,防压力“堰塞湖”效应;基层赋权增能,从“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治理者”。横向上,促进群众参与决策、激活自治力量、加强社会组织专业支撑,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用好政策“加减乘除”法,打好制度重构、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文化重塑“组合拳”,实现从“减负”到“增效”。
从“压力释放”到“创新飞轮”。基层需更多半命题、开放型题目,少些全命题、“规定动作必答题”。基层减负要以减压促创新,让基层成为启发灵感的钥匙。建议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试点“基层创新实验室”,构建经验萃取系统,将碎片化经验转为标准化工具。划定“创新试错区”,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允许突破常规治理手段,为基层实干撑腰。探索“基层首创认证制”“基层创效分红制”等模式,对解决共性难题的经验给予编制、资金奖励并按比例反哺基层,激发持续创新动力。
减轻基层负担,减的是量,求的是质,要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问题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长效性的制度和措施。一方面,要明确权责、厘清职责边界,坚持不懈将监督常态化、制度化,防止基层负担反弹回潮;另一方面要聚焦基层减负呈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动态调整制度措施,不断结合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南京市委党校教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