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还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决定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基层,必须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勤下基层,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确保基层政权坚如磐石、基层社会安定有序。把“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制度运用好,真正使“四下基层”成为党员干部日常工作习惯与方式,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时代意蕴。
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基层基础的内在必然。“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身为执政党,一刻也不能忽视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把基层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回望历史,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重要法宝之一,正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使命,不断巩固基层基础,使革命、建设、改革始终有坚定的民心支持、强大的民意支撑。党的初心使命,即为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四下基层”,本质上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生动体现,有利于任何时候都让党始终成为亿万人民的主心骨,推动亿万人民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根本工作路线。“四下基层”正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到底,永葆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题中之义。例如,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目的在于让基层群众深感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调查研究下基层,目的在于更加精准、精确把握基层群众的心声、心思、心愿;坚持信访接待下基层,目的在于就地、就近、及时化解相关矛盾、冲突和纠纷;坚持现场办公下基层,目的在于使基层群众的正当合法利益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实现与满足。由此,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四下基层”,就能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得到传承与弘扬,使群众路线始终成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命线与珍贵“传家宝”。
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时代呼唤。“四下基层”是工作方法,从党的建设角度而言,也未尝不是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不忘本来,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务实之举、有效之策。作风建设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从彼时“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深入广袤城乡大地……正是因为我们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推动亿万群众愿意与党一起过、一块干、一道拼,让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新时代我们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其中之一,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四下基层”,勇于在基层摔打、磨炼,甘于同基层群众同甘共苦,方能让群众深感党员干部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是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获取推进高质量发展真知灼见的必由之路。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唯有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由此,“四下基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以“四下基层”为平台与载体,不断从基层的火热实践中获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经验与智慧。例如,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的过程中,也能观察到基层群众的反映与理解、接受程度,进而创造性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坚持调查研究下基层,找良方,把基层群众的创造与发明提炼、总结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与做法;坚持信访接待下基层,能在全面把握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的基础上,坚持问题思维、问题导向,实现改革由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坚持现场办公下基层,能在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过程中,集思广益,更加推动相关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等。
“四下基层”表面看来只是做工作的基本方法,实则蕴含深刻时代意蕴,具有强烈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四下基层”的时代意蕴,以饱满热情自觉践行“四下基层”,既于“四下基层”中锤炼党性、改进作风、提高能力,又努力造福基层群众,使之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系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