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着看”到“一起干”

——江苏省南通市以资源深度融合夯实基层治理底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江苏省南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满足基层需要和群众期盼,通过载体联建、要素整合、资源链接,从“围着看”到“一起干”,实现资源力量下沉融合和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载体联建,建立上下贯通的运转体系

南通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有效构建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基层善治新格局,推动基层治理体系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

组织联结“一贯到底”。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形成步调一致、协同共治的工作格局。完善“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全面推行“把支部建进小区”,推动实现党的组织覆盖“纵贯到边”,加强“一小区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健全“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机制,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目前,全市居民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95.2%。

机制联同“一体推进”。健全完善定期联商、活动联办、党群联动、治理联抓、成效联评的“五联”工作法,统筹确定街道、社区兼职委员696名(其中从共建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中选聘469名),助推实现共驻共建、互联互动。引导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加入区域治理联席会议,推动涉及多层级多领域多主体的复杂事项会商解决。

平台联动“一键办结”。建立市、县、镇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形成纵向联通、横向联动的高效协同机制,全市域事件实现一门受理、一体派单、联合处置、实时追溯和闭环问效,确保事件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理。推行“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服务模式,依托“民生服务直通车”“民情二维码”等渠道,实现社情民意全渠道、全方位、全时段响应,有效化解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4700余起。

要素整合,建立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

南通市持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整合专业力量、自治力量、社会力量,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专业拉动提治理质效。建立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三级培训体系,举办“全科社工”职业能力竞赛,推动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全覆盖。依托“三官一律”下基层、法学会服务站点“双进”工程,为村(社区)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和服务。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社会组织服务网络,制定社会组织参与村(社区)基层治理“白名单”。海门区60家“白名单”成员每年至少立项推进治理微项目720个。

自治驱动聚邻里合力。深入推行社区“微自治”实践,搭建“一中心一室——N亭(宅)”议事协商平台,推广“庭院协商”“楼道协商”“板凳协商”等协商机制,打造南通“好通议事”协商品牌,增强社区治理黏性。截至目前,全市搭建民主协商平台2044个,2024年累计开展议事协商5000余次,落实建议1.1万余条,有效解决老旧小区改造、垃圾亭建设等一批民生问题。“一社一策”培育“小巷回音壁”“商户联盟”等个性化微治理机制,创新“积分激励”“夸夸墙”等柔性治理手段,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党建引领多方共治。

多方联动扩社会力量。统筹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商企能人、党员骨干、志愿力量等8类资源进社区,打造“社联东洲”“六力共治”“你好,邻居”等特色联动品牌。崇川区实施社区能人“星火计划”,链接多方资源指导社区能人参与社区治理微项目。充分发挥“莫文隋”典型效应,推行“道德银行”“志愿礼遇”等激励制度,6385个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江海志愿服务。引导新就业群体担任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的兼职网格员,成立120支志愿服务队伍,培育社会治理的前哨力量。

资源链接,打造利民惠民的服务体系

南通市打通服务链条,同时汇聚各类资源,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将治理成效释放在生活细微处、群众心坎上。

链接职能资源应民需。整合机关部门单位、镇街两级服务资源,建立“群众点单、五社接单”机制,定期梳理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设立4612个“邻里服务处”,联合开展公益集市、健康问诊等活动,持续释放“1+1>2”联动效能。编制“全科社工”服务规范,梳理医保查询、社保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预约服务、代理服务、上门服务等6项社区便民服务。海安市整合公安、城管、信访、应急等资源下沉到小区,合力化解充电难、停车难、乱堆放等“老大难”问题362件,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率同比下降明显。

链接市场资源惠民生。聚焦居民急难愁盼事项,通过社区党组织统筹带动市场等多方资源,推动开展“公益+微利”服务项目,推出儿童托班、潮汐停车场、“濠管家”等暖心民生项目,畅通造血内循环。海门区创新“市场+低偿+公益”模式,引导142家爱心商企、11家社会组织进驻社区闲置空间,打造共建项目173个,引导区属国企上线“爱帮忙”平台,让利为群众提供7大类89项便捷服务。

链接公益资源暖民心。深度整合社会公益资源,筹措社区治理资金,2024年累计支出超6982万元。支持公益创投基金支持开展邻里活动,点亮群众“微心愿”。链接残联、义工联、老年公寓、社会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为特殊人群提供支持,形成“黄手环”认知症帮扶计划、“星星点灯”等公益项目。全市累计培育“幸福食堂”等项目1398个,投入2551万元,开展活动近2万场,受益人群超195万。

(江苏省南通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