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多方聚力 应对汛情“大考”

林桂彬

近日,北京市密云区遭遇持续强降雨,冯家峪镇、石城镇、太师屯镇、北庄镇等多地发生山洪、塌方险情,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危急时刻,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密云区委社会工作部积极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整合力量、主动作为,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凝聚起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强大合力,在风雨中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党员干部织密救灾“防护网”

面对严峻汛情,密云区鼓楼街道亚澜湾社区党总支将防汛救灾作为检验组织力、战斗力的“主战场”。7月29日晚,社区党员干部连夜冒雨行动,组织力量对社区所有一层住户开展“敲门行动”,逐户示警、动员转移,连夜转移辖区居民136人,动员自行转移266人。针对未开门住户,建立未响应住户追踪台账,逐一电话核实,确保预警无死角、转移无遗漏。社区党总支书记赵丽和社区居委会主任辛莉莉坚持驻守险情最重的恒大上河院,连续多日奋战在积水巡查、居民安抚、资源协调前沿。社区工作者冒雨驱车将独居老人安全转移至子女家中,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生命防线。

密云区700余名社区工作者全员投入防汛救灾及泄流期间安全保障工作。所有社区同步发力,聚焦人员转移、防汛检查、困难群体走访等关键环节,守好辖区防汛“责任田”,织密救灾“防护网”,累计转移低洼地区险户244人,全方位守护居民安全。在潮河、白河段水位告急之际,沿线的18个社区加大河道巡查频次,对重点堤岸实施24小时不间断值守,时刻紧盯排洪安全,劝阻群众远离河道,严防次生灾害。

以退役军人社工为主力组建街道民兵救援队,分别赶往受灾村庄进行驰援和灾后清淤,彰显新时代民兵“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过硬作风。

救灾一线的“三新”身影

面对突发灾情,市、区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第一时间驰援灾区捐款捐物。在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协调下,北京益动燕赵社会组织建设发展中心等社会组织驰援密云价值100余万元救灾物资,发放电子关爱券70万元,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向密云区捐款100万元,美团公司党委向冯家峪镇、大城子镇捐赠自热食品13000份,北京东方神韵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20名民兵穿过洪水冲毁危险路段运送物资。

新就业群体“逆行”而上,防汛一线显担当。7月31日,密云区太师屯镇因连日大雨交通中断,顺丰密云片区太师屯网点的电话骤然响起,“我家八十多岁的老人有心脏病,救命药就快吃完了,今天请务必送到啊!”得知这一消息,党员快递员崔玉龙、退役军人李军和员工郭靖超主动请缨配送快递,三人互相搀扶徒步踏上送药路程。越往山里走,路况越复杂,当浑身是泥的三人出现在老人家门口时,等候多时的村民眼眶瞬间红了,再三表示感谢,快递员们婉拒村民的答谢金,只留下一句“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便转身返程,他们用脚步在暴雨中踩出了一条“生命通道”。

“志愿蓝”闪耀防汛一线

灾情发生后,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立即响应密云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求援,统筹协调全市志愿力量向受灾严重区域进发,先后集结了北京应急救援协会、中华志愿者协会等8支专业救援队伍、80余名专业救援志愿者,他们携带无人机、消杀药剂等装备奔赴一线,围绕巡诊、消毒、灭虫、水样采集等专业任务展开行动。

密云区各志愿服务队伍自发加入防汛救灾“后勤防线”。为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与救援需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水库儿女爱心志愿服务队、玖爱救助协会等队伍在捐赠物资的同时协助开展物资转运和分配任务。在安置点,志愿者们走进宿舍,询问老人的需要,安抚他们的情绪。考虑到老弱群体较多,志愿者们在卫生间门口铺上地毯,防止滑倒,还贴心提供理发、带领安置群众做健身操、组织播放电影等活动,让安置点的生活更加舒心。密云区委社会工作部招募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对受灾群众开展心理疏导,引导受灾群众积极面对灾害,重拾生活信心。

密云区不老屯镇丑山子地区因强降雨影响,部分群众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得知这一消息后,首都职工志愿“一呼来”服务队闻令而动,他们每5人组成一支应急保障小分队分批次抵达现场,投入餐食保障“战斗”。从清晨到深夜,他们不仅管供餐,更包后勤——清洗餐具、打扫厨房、整理物资,为救灾工作筑牢应急保障“大后方”。短短两天,累计为83名转移群众送上数顿暖心餐食。那抹跃动的“志愿蓝”,是安置点最亮眼的风景,更是群众心中最踏实的依靠。

目前,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仍在继续,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密云区委社会工作部将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对接社会资源与灾区群众需求,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作者系北京市密云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