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青山村,滁河畔的薄雾还未散尽,党员中心户老张便带着笔记本走家串户,收集村民对村居环境整治意见;傍晚,在“板凳议事堂”里,村党总支书记与村民们围坐一起,商讨如何化解征地遗留问题……这一幕幕,正是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青山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浦口区委社会工作部以青山村为试点,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治理目标落地生根。
党建引领,把稳矛盾调处“方向盘”
青山村通过织密组织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凝聚共建合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织密网格,矛盾化解在源头。村党总支构建“街道党工委——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五级架构。党员中心户化身“移动调解站”,在田间地头收集民情,在农家小院化解纠纷。去年以来,网格党员累计排查矛盾隐患60余起,就地化解率达98%。滁河四期拆迁遗留问题曾困扰村民多年,网格党支部联合老党员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多次入户调解,最终推动签订协议。
创新模式,服务送到家门口。针对农村治理资源分散痛点,青山村整合行政、社会、个人三方资源,实现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村党总支引入法律顾问驻点服务,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与紫金农商银行建设“社会治理点”,为村民提供金融调解“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化解征地补偿、邻里纠纷等30余件。
激活“红色细胞”,党员带头作示范。村党总支推行“党员领办项目”机制,17名党员主动认领矛盾调处任务,带领村民参与纠纷调处。老党员何成武组建的“和事佬”调解队,用乡音乡情化解积怨,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青山金牌调解团”。
自治善治,激发村民共治“内生力”
“四事”机制让村民当家作主。通过“村民提事——议事会议事——村委会执事——监督委员会监事”闭环机制,青山村将污水管网改造、积分制管理等20余件大事交由村民共议共决。村务“黑板报”实时公开进展,2024年,处理事项500余项,服务村民850余人,真正实现“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
文明实践培育乡风文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580”志愿服务队,全年为老年人开展代办事项上万次,免费体检400余人次;组织青少年红色教育、科普实践等校外活动30余场,参与青少年达800余人次;开展“美在农家”行动,树立道德模范,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实行“小积分DI家”积分管理制度,将文明行为清单化、积分化,引导村民用善行义举换积分,用道德积分换奖励,累计兑换物品价值5万余元。这种“德者有得”机制,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创新机制,绘就和谐乡村新图景
“板凳夜话”听民声。建立“板凳夜话”走访机制,村党组织书记带头,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周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用乡言乡语与村民拉家常、议村事,在小板凳上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盼、接受群众监督。创新“板凳议事会”制度,设立议事堂、党群微家等阵地,完善村务管理运行机制。针对环境卫生难题,村民代表共同制定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青山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截至目前,累计走访群众521户3000余人次,召开村民议事会32次,收集意见建议108条,推动解决问题104个,有效解决群众交通出行、就医等难题。
产业协同夯根基。资源变资产,盘活2000平方米闲置农房发展农业、文化和旅游,年增收60万元;资金变股金,村集体500亩农田入股稻米产业,每年分红85万元;农民变股东,150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每户年增收8000元。通过盘活资源、引入农旅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
从“矛盾频发”到“和美共融”,从“各自为政”到“共治共享”,青山村以党建“绣花针”穿起治理“千条线”,绣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锦绣画卷。正如村口文化墙上所刻“美在自然 和在人心”。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正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最生动的诠释。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省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浦口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