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赋能的“武清解法”

近年来,天津市武清区委社会工作部聚焦破解基层负担重、权责不清、服务效能不足等问题,不断探索完善为基层强基固本、松绑减负的“武清解法”,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轻车”减负促实干

健全机制强统筹。建立协调机制,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年度重点任务和减负赋能“双十项”行动落实。健全专题会商机制和全周期推进机制,巩固“周调研、月分析、双月调度、季督导”链条,用好13个市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常态化了解基层负担。定期开展互学互看互鉴交流活动,推进优秀村(社区)工作法打造提升,创新基层治理路径。

厘清权责促规范。坚持权责一致,细化29个乡镇(街道)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职能职责,构建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权责体系。健全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编制依法协助工作任务计划清单,明确22家党政群机构派交的52项具体工作任务,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

系统施治减负担。强化清理整治,在全区开展不合理挂牌、出具证明等工作排查整治,去年以来,共摘除不合理挂牌1761块,解决问题事项59个,推动村(社区)星级评定指标减少14项、优化20项。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加强数据共享,由区委网信办牵头,解散临时工作群、重复功能群等493个,确保基层减负“减”在实处、“减”出成效。

“壮马”赋能优服务

充实基层队伍。连续两年招聘社区工作者218人,推动完成每万城镇人口达标配备,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599人,完成352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聘任工作,夯实基层人才保障。加强村(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分析研判、储备培育,指导乡镇(街道)依规做好村(居)委会出缺补选,选强配齐村(社区)“两委”班子。会同组织部推进“强基为民”服务项目,实施780个“书记项目”,推动140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强化赋能培训。深入实施“扬帆引航”培养工程,分层分类开展“头雁聚能”“培优扩能”“夯基提能”等赋能培训班,累计培训近千人次。聚焦打造“一专多能”社区工作全科人才队伍,举办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汇集13个部门35项为民服务政策,构建“一口通办”服务模式,赋能提升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

深化科技支撑。依托智慧武清“城市大脑”,汇集公安、城管、民政等相关数据,优化政务服务、社区安防、环境监测等数字化治理应用,夯实智慧社区数据底座,提升“一网统管”水平。推进全市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深化5个示范点位“产学研用”融合,构建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形成“基建—产业—治理—服务”闭环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聚力善治提效能

凝聚志愿服务力量。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等特殊群体需求,升级区级志愿服务孵化基地功能,创新“暖阳时光驿站”品牌,新增志愿者8.78万余名,举办各类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超千场次,受益群众6万余人次,打通服务群众“神经末梢”。积极引导1120余名新就业群体向社区报到,分类培育“鸿雁守护队”“顺丰驿警”等2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着力打造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品牌矩阵,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

提升网格管理效能。健全“村(社区)——普通网格——微网格”架构,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和相关群团组织“进网入格”开展服务,持续深化“警网融合”机制,促进双项赋能、联动共治。强化“网格+热线”融合,优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机制。今年以来,接到乡镇(街道)“吹哨”事件100余件,12345热线接单率、办结率均实现100%,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以“契约共治”为着力点,对737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行修订完善,引导推进移风易俗,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完善议事协商机制,创新打造“行走的便民议事站”“同心圆议事亭”“议事长廊”等特色协商阵地,围绕美丽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等开展社情民意征集活动,收集建议2625件,梳理“金点子”15条,激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天津市武清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