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马关县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以群众为主体的村级共建理事会新模式,有效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面对人居环境差、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精神,汲取群众智慧,总结经验,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探索组建村级共建理事会,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目前,全县130个村(社区)均组建了共建理事会,1682个村寨均组建了共建小组,在各村(社区)分别组建了水利水电、道路运输等不同类型的为民服务小组。
共建理事会采用“1+N+1”的组建模式,由1个村(社区)共建理事会、N个专业服务组、1个共建小组构成,推动理事会有效运转、发挥作用。
一是组织共建。共建理事会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理事会主任,由群众推荐5至7名乡贤能人组成,下设由辖区内党员、工匠、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共建小组和专业服务组。
二是需求共提。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原则,通过村民夜话、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让群众对自己家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说了算。
三是资源共求。通过“政府帮一点、村组出一点、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和“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利润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投入乡村建设。
四是服务共做。广泛吸纳各有所长的群众组建水电、道路运输等专业为民服务组,通过“群众点单——共建理事会派单——共建小组实施——群众评议”方式,将志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让群众也有了自己的“金牌管家”。
五是标杆共争。对群众积极性高、共建共管成效突出的村组加大物资和资金项目倾斜支持,允许有条件的村组从集体经济中拿出资金进行奖励,让党员群众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
通过成立共建理事会,全面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不断激活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新动能,实现了“三个转变”:实施主体由“政府”转变为“群众”;工作局面由“政府要我干”转变为“群众主动干”;工作机制由“政府大包大揽”转变为“群众合力共建”。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村干部干事热情更加高涨,治理效能更加高效。
(作者系云南省马关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县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