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村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南部,下辖9个自然屯、7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327户1280人。近年来,小石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探索出“党建引领+积分制+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新模式,成为双阳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抓党建强基础
小石村党组织坚持以“抓党建、强基础、促治理”为主线,通过组织引领、积分管理、党员带动,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加强组织引领。依托“1331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建设,把党支部建在屯上,并将9个自然屯划分为7个网格,由村“两委”成员包保网格、党员联系农户,实现“户户有人包、事事有人管”。近三年,全村各屯党支部累计召开村民议事会56次,解决群众诉求153件,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推行积分管理。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结合村屯实际制定《小石村实行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的方案》,形成全体村民认可的积分管理制度和兑换标准,以积分制进行量化管理,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实现乡村治理与村级发展互促共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升村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发挥党员作用。深入推进“党员包户聚民心”活动,组织53名有能力的党员包保联系全村所有农户。结合“部门进村强服务”活动,综合运用常态化走访联系、包保群众微信群、党员代表联络站等方式,拓宽联系群众路径、民意诉求反映渠道,建立常态化联系群众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问题162项。
培育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既需要“外在美”的塑造,更需要“内在美”的涵养。小石村党组织坚持“环境育人、文化润心”理念,将乡风文明建设与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文明创建、生态改善、文化浸润,让“美”的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实现从“环境整洁”向“精神富足”升华。
文明创建涵养乡风民风。组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将村规民约与家风家训融入群众日常,让“软约束”变成“硬导向”。修订完善小石村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恪守并传承“勤俭兴家”“孝善立人”等家风家训,带动全村形成“户户有家训、家家讲文明”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文明评选,累计评出“美丽庭院”246户,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小石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环境整治扮靓村容村貌。整合资金1200万元推进“千村示范百村提升”工程,安装路灯628盏、栽植绿化树1万棵、种植花卉17万株,打造标准自然屯9个。依托小石水库打造1.73万平方米花海景观发展旅游项目,催生“美丽经济”。
文化浸润厚植文明根基。建设双阳区首个廉政文化主题乡村公园,融入“清风廊”“廉吏墙”等元素,成为全区党风廉政教育重要场所。建成农家书屋,组建广场舞队、秧歌队,举办秧歌赛、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60余场,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只有产业兴旺,治理才有底气、文明才有根基。小石村党组织坚持“干部带头闯、村企联手干、项目强支撑”,推动特色产业从“零星分散”向“集群发展”跨越,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干部带头点燃致富“引擎”。建立“党员干部+产业项目+农户”联动机制,实施“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和村干部致富带头作用,形成“一名党员带动一群群众、一个项目激活一片产业”效应。目前,全村培养了5名致富带头人、10户党员创业示范户,龙丰果、富硒水稻等种植面积达40公顷。
村企合作激活发展动能。与万龙集团开展深度合作,争取企业投资250万元建设民宿6栋,带动村民利用闲置房屋修建民宿15栋,形成民宿集群,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借助神鹿峰旅游度假区辐射效应,开发果蔬采摘、环湖垂钓、花海观光等旅游项目,日均游客2000余人,带动村民从事餐饮、零售行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产业项目拓宽增收渠道。争取产粮大县奖补资金2100万元,建成鲜食玉米生产基地,配备国内先进生产线,年生产加工能力500万穗,注册“田久糯”“小石棚”商标,产品在多地销售。基地在当地招工150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村集体年分红60万元,实现强村与富民双赢。
如今的小石村,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积分管理治理优,村容村貌换新颜,产业兴旺家家富,勾勒出产业兴、农民富、乡风美的壮阔图景。
(作者系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党委副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