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化镇位于上海市崇明岛东部,下辖11个村、1个社区。向化镇实施“向心工程”,构建“一码一站一桥”服务体系,以民声为切入点,让治理跟着民声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推出“向心码”,
民声诉求一呼即办、一码可观
向化镇建设“向心码”民声服务平台,拓宽民声响应渠道。同时,将12345热线、110等渠道收集的群众诉求纳入平台,一码归集,一码督办。
打通数据库,一码观全镇。全渠道数据进平台,数字赋能让民声信息动态直观呈现。建立民声报告制度,日报紧盯个案办理进度,周报梳理疑难案件做好重点会商,月报、年报进行环比同比数据分析。
完善路线图,事事有着落。统一“受案——派单——承办——办结(延期)——顾问介入(部门联动)——办结——回访”化解路线图,对处理有问题的“发回重办”,打造全闭环处置流程。在“24小时先行联系”“7日内办结”“结案后5日内回访”等节点进行临期、超期预警,辅以短信告知、工作群提示、提级督办等,实现全流程响应、全过程协同。
组建“双中心”,时时盯进展。抽调信访、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组建民声服务中心、民声协调中心。民声服务中心负责群众诉求的进度跟踪、办结回访以及窗口接待等工作。民声协调中心负责有关疑难问题的定期民声报告、联席会商以及重点督办等工作。
实行计分制,全过程考评。在平台嵌入计分模块,对承办部门、承办人员办案质量进行计分评价,做到全过程计分。
建设“向心站”,
民声问题源头预防、源头治理
源头预防治理需要有效的民声响应。有效的民声响应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有丰富的感知触点,让民声服务近家门;有完善的力量配置,让民声解决高质量;避免“踢皮球”,让民声反映无障碍。
铺设三级架构,服务触角全覆盖。为有效响应民声,建立“镇级民声中心——部门村居向心站——村组向心驿站”服务体系。站点既是民声事件的受理处置窗口,也是群众扫码服务的便民点、代办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现民声服务“无盲区、全覆盖”。
推动力量下沉,服务主体更多元。向化镇班子成员、部门力量全部下沉村(社区)向心站,形成“村(社区)‘两委’干部——驻村工作组——部门联勤”多方力量。与人民法院、律所共建,引进专家力量定期坐诊助力多元解纷。与华东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学院研学共建,依托专业院校推进依法治理。
强化一网通办,群众就近跑一次。健全一网通办和首办负责制,来诉来访无论是否属于管辖范围,站点工作人员均指导或帮助当事人扫码提交诉求,做到一个民声事件可在任一站点响应。
架起“向心桥”,
干部队伍俯身向下、直面民意
“向心工程”坚持推动干部队伍俯身向下、直面民意。
“面对面”议事,干群交流零距离。培育“民声议事人”,通过“基层推荐——组织考察——村(居)民会议表决——履职宣誓”流程,遴选和发展一批“民声议事人”队伍,负责收集民声建议、宣传政策方针、化解社区矛盾。召开民声见面会,每季度由镇班子成员主持召开镇村民声见面会,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与“民声议事人”、群众代表面对面解决问题。
“实打实”练兵,锤炼干部真功夫。建立中心窗口常态化驻班制度,司法、信访、公安等单位常驻,镇、村工作人员每日轮流进驻,未轮驻的部门、高频事项部门随叫随驻。开展常态化“岗位大练兵”实务研学,每季度分批次组织基层干部轮训。
“心贴心”服务,以民为本暖民心。从收集民意中洞悉民情,从调处矛盾中完善民生,从贴心服务中赢得民心,践行“向着人民、心向民心”的初心使命。
(上海市崇明区向化镇党委供稿)
编后语:
上海市崇明区各基层党组织聚焦疏通基层治理堵点,将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第一,以自治为基,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新海镇打造“红栎·邻厅”议事协商品牌,推行议事平台体系化、议事主体多元化、议事主题精准化、议事规程制度化“四化”模式,探索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提、自己议、自己办”全过程议事机制,把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转变成“提、议、办”的行动,让群众做主“身边事”。第二,以法治为纲,强化基层治理保障。三星镇打造“宜章调解工作室”,完善“三心”调解工作法,统筹协调村内各类资源力量,化解乡村各类矛盾纠纷,构建乡村邻里和谐文化。第三,以德治为要,彰显基层治理温度。港西镇打造“共享家”志愿服务品牌,组建“新”力量、“她”力量、“青”力量、“银”力量、“戎”力量五大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用实际行动营造安全和谐的居住环境,让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上海市崇明区以党建为笔,描绘了富民兴村和美新画卷,为超大城市涉农区乡村治理提供了范本。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