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港西镇:

打造“乡村共享家” 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上海市崇明区港西镇位于崇明岛中部,是一个“伴城伴乡”的新型融合发展乡镇。近年来,港西镇探索实施“乡村共享家”创新社会治理项目,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搭建平台,凝聚治理合力

港西镇建立“乡村共享家”创新乡村治理平台,推动治理经验和成果共享。

项目化运作,激活乡村治理“微细胞”。针对各村差异,聚焦各村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在12个村遴选社区养老、乡风文明、环境治理等12个子项目,将治理任务转化为可落地的项目清单,循序渐进,逐项推进,抓好落实。

联盟化赋能,打破资源壁垒。建立“乡村共享家”创新乡村治理工作联盟,用好市委党校、SMG文广集团、区委组织部等17家市、区单位资源,精准赋能基层一线。成立镇级“乡村共享家”工作专班,由镇班子成员作为工作导师,吸纳56名在职年轻干部全程参与跟踪指导,通过“导师驻村+年轻干部蹲点”模式,实现精准赋能。

机制化保障,压实责任链条。设立专项资金,对创新解决群众民生需求、服务保障的项目,给予经费保障,确保项目可持续推进。建立镇级常态化实地走访调研机制,对走访中收集到的问题,实行销号管理,落实闭环整改,确保件件有回音。

要素引领,探索治理路径

激活治理主体,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到“当家人”。在镇级层面,打造“共享家”志愿服务品牌,组建“新”力量、“她”力量、“青”力量、“银”力量、“戎”力量五大志愿服务团队。在村级层面,组织各村“三长一员”,引导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民宿管家、能工巧匠、社区能人等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

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服务从“有保障”到“有温度”。港西镇加强为老服务,打造15分钟乐龄生活圈,构建“1+13+N”养老服务设置矩阵(1个镇级为老综合服务中心,13个村居级家门口养老服务站,N个睦邻点、老年活动室、助餐点等)。完善便民服务举措,在镇、村党群服务中心推行10项共性服务项目和23项个性服务项目,在全镇推广“连心口”“畅联卡”等主动联系服务群众举措,将贴心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开展环境共治,推动环境从“政府管”到“全民护”。围绕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提升,探索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模式,实施“六个全域”(卫生全域清洁、环境全域消杀、生态全域修复、家园全域美化、群众全域发动、督查全域覆盖)工作举措,引导村民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建、自己管、自己护。深化“四长”协同机制,引导群众参与河长、路长、环长、林长工作,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聚焦难题,应对治理挑战

创新社区治理从“无序”到“有序”。以“美好社区、先锋行动”为抓手,探索“农民上楼”小区治理,在明南佳苑小区实行五个一(打造一个村史馆、建设一个村民大舞台、开办一个市民集市、组建一支服务团队、完善一份村民积分奖励表)举措。针对2400户跨乡镇集中居住的和睦佳苑社区,打造“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建设社区治理队伍、制定社区居民公约,扩大为民服务“半径”,实现“交房即治理、入住即服务”,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温度。

推动矛盾化解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跨前”。沪渝蓉高铁项目港西段占整个崇明段的1/2,涉及5个村共234户村民。针对项目中涉及的拆迁、施工扰民等矛盾,建立区镇联动机制,动态排摸群众诉求,通过政策宣讲、问题协商前置,既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又有效维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实现闲散土地从“复垦”到“增效”。针对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后期,农户原房屋拆除后土地管理问题,港西镇严把巡查关、质量关、执法关三道关口,分类明确复垦地块用途,强化复垦地块耕地用途管制,防止农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委托村民代耕、尝试特色农作物种植打造家门口产业等,实现土地资源增值。

港西镇“乡村共享家”以平台共建、要素引领、难题破解为支点,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转向“多方共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创造”,探索了一条基层治理新路。

(上海市崇明区港西镇党委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