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志愿服务事业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四川省达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新时代志愿服务赋能激活行动”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需求导向、创新发展,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在巴渠大地这片红色热土上,广大志愿者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服务民生、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壮美画卷,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锻造力量:
从“散”到“聚”,从“专”到“强”
如何将分散的爱心力量拧成一股绳,达州市以党建为引领,强基固本。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强大合力。创新“党建+志愿”模式,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双报到”等载体,组织党员带头开展服务,使志愿服务成为锤炼党性的生动实践。在重点领域组建党员骨干队伍,广泛吸纳专业人才,全市注册志愿者突破92.5万名。
融入应急体系,锻造可靠力量。将志愿服务纳入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推动22支专业应急志愿队伍与57个重点街道(乡镇)结对,打造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的基层应急力量。
条块协同联动,培育骨干队伍。市直部门牵头建立理论宣讲、文化惠民、医疗健康等10支专业骨干队伍;群团组织培育老年、职工、青年等4类群体队伍,形成政治坚定、能力突出、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重要力量。
精耕品牌:
从“需”到“供”,从“点”到“面”
满足群众所需,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服务品牌,是达州市志愿服务的提质着力点。
精准对接需求,服务保障民生。建立线上线下需求调查机制,聚焦“一老一小”、残障人士等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电力爱心教室”“万名医护下基层”等项目。
强化标杆引领,深化品牌效应。成功培育“红杜鹃”志愿服务队、新时代巴山挎包宣讲队、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等一批活动规范、影响深远的品牌组织。“文化惠民在身边”“巴渠佑苗”等主题鲜明、运作规范、广受赞誉的精品项目,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的品牌矩阵。
搭建平台:
从“远”到“近”,从“联”到“融”
让志愿服务便捷可及,搭建合作平台,达州市着力织密高效的服务网络。
深化专业协作,提升服务效能。推行“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引入专业社工力量,在需求对接、项目设计、队伍管理等方面深度赋能,在17个社区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的专业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建强服务阵地,延伸服务触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在居民小区、公共场馆、窗口单位等场所建成志愿服务站点1800余个,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圈”,让温暖服务近在身边。
强化枢纽功能,凝聚发展合力。充分发挥达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引领、联合、服务、促进作用,搭建全市志愿服务组织高效交流合作平台,凝聚发展合力。
厚植沃土:
从“行”到“礼”,从“入约”到“入心”
让志愿精神扎根,让奉献者荣光,达州市着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深化文化培育,筑牢思想根基。深入挖掘宣传本土志愿文化,开展主题创作、公益传播等活动;将志愿服务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规范,纳入市民教育、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团队活动,厚植志愿精神土壤。
健全礼遇机制,弘扬奉献精神。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与星级认定制度,构建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回馈为辅的嘉许体系。大力宣传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在重要节点表彰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对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者在公共服务、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礼遇,让奉献者受尊崇、有回报。
达州市以“赋能激活”行动为引擎,通过系统构建“力量锻造—品牌精耕—平台搭建—文化涵养”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新格局,不仅实现了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精准化、项目化的全面提升,更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达州市将持续深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制度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志愿服务“达州样板”,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达州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