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服务圈构筑奔跑者温“新”港湾

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现有1.7万余名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分布在200余家企业的450余个服务网点,涵盖快递物流、外卖配送、网约车等多个行业。这些劳动者在推动城市运转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障城市运转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新就业群体在权益保障、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锦江区创新打造三级联动、阵地覆盖、多方共治的关爱服务体系,以精准服务凝聚治理合力,让城市温度直抵新就业群体心坎。

创新三级联动机制,织密服务保障网络

在由锦江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区住建和交通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与牛市口街道党工委联合举办的“志愿成都 你我同行——暖心搭把手·犇赴‘新’征程”主题活动现场,发布了《牛市口街道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地图》。该地图详细标注了“暖‘新’驿站”、公共卫生间、换电柜、电动车充电桩等服务设施的位置信息,并提供了开放时间、服务内容等详细信息,实现服务资源“一图尽览”。

锦江区构建了“部门+街道+网格”三级联动服务体系,打造新就业群体服务闭环。通过开展“三查三清”(查站点分布摸清底数、查人员构成摸清问题、查诉求痛点摸清需求)专项行动,摸排站点分布、人员构成和诉求痛点,确保服务精准到位。同时,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累计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280余件,有效提升了骑手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打造15分钟服务圈,构建暖“新”温馨港湾

“配送高峰过后,我常来这儿喝水休息、给手机充电,这个驿站旁边还有电动车换电柜。”中午刚结束午间配送工作的网约配送员赵素明,在成龙路街道粮丰社区的“锦小牛·同心小站”户外劳动者驿站休憩时,对这里的服务表示满意。

这处面积约27平方米的驿站内,空调、饮水机、应急药箱、雨具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在外奔波的骑手打造了一个环境舒适、设施完备的服务阵地。此外,志愿者常驻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交谈、换电充电等10余项服务。

春熙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位于盐市口社区的百扬大厦户外暖‘新’驿站使用频率也很高。该区域周边商务楼宇众多,餐饮门店较为集中,常态活跃的网约配送员、快递员达数百人。此前常面临休息难、避雨难等问题。”为此,春熙路街道组织“春熙·楼小助”服务队梳理辖区楼宇可利用场地,就近建设集装箱式专属服务驿站。

锦江区创新实施“四个一批”(新建一批、升级一批、改造一批、联建一批)服务阵地建设举措,整合党群服务中心、临街商超、职工驿站等阵地,共打造39个具备歇脚休息、饮水热饭、充电上网等功能的暖“新”驿站,形成15分钟暖“新”服务圈。

围绕保障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拓宽就业渠道方面,锦江区委社会工作部依托暖“新”驿站,整合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常态化开展技能提升、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便民服务;定期组织车辆检修、手机贴膜、义诊义剪等志愿活动,以“家门口”的暖“新”关怀,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幸福感。

深化友好场景建设,破解治理“三难”问题

为更好地服务新就业群体,锦江区建立“1+N”联席会商机制,区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区住建和交通局、区市场监管局等业务主管部门,召集街道、网约配送网点、快递站点和物业企业等负责人,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等形式,聚焦破解快递行业存在的进门难、停车难、找路难三大痛点,深化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社区建设,在保障小区居民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的前提下,推动解决一批实际问题。

在柳江街道锦逸社区的锦城逸景A区小区,网约配送员在通过智能门禁的人脸识别后,可顺利进入小区。借助小区门口设置的“骑手友好地图”,能迅速定位目标单元楼栋,整个操作流程仅需约1分钟,配送效率因此大幅提升。锦逸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构建‘地图导引—智能通行—资源整合’三维信息支持网络,消除了骑手配送末梢信息盲区。”同时,社区还与物业企业建立“骑手白名单”动态管理机制,对长期服务的骑手进行身份核验并录入系统,这一创新举措既保障了小区安全管理,又解决了骑手因登记烦琐导致的配送时效问题。这一举措实施以来,日均为骑手节省出入时间约15分钟,配送效率提升约30%。

此外,锦江区还大力实施“关爱+赋能”双向路径,创新“服务—激励—反哺”良性循环机制,建立积分兑换、子女普惠性托育服务、为符合条件者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激励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成为社区安全的“移动探头”和文明实践的“生力军”。目前,已培育“小牛哥·先锋车手”“帮帮龘”等志愿服务品牌,吸引960余名新就业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其中37人被选聘为微网格员。锦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服务先行、治理增效”工作模式,让新就业群体真正感受到“此心安处是锦江”。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