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之光照亮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之路

“爷爷活了93岁,义务宣讲抗战历史长达73年。2024年4月8日,他最后一次站在卢沟桥上,仍坚定地说,讲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北京市丰台区“宛然以平”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队员郑然深情讲述着爷爷郑福来的故事。

郑福来生前总是念叨:“活到100岁,我就要讲到100岁,以后我不在了,你们仍要把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继续讲下去。”如今,郑然接过了爷爷手中的接力棒,加入“宛然以平”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继续讲述红色故事,并利用节假日研究爷爷留下的珍贵笔记,不断充实讲解内容。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外围,“宛然以平”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用“双语导览+手势指引”服务中外游客;在卢沟桥畔,队员们为游客免费拍摄“与桥同框”纪念照。丰台区委社会工作部广泛发动全区青年志愿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文明引导员等志愿力量加入服务队。他们以专业为笔、温情为墨,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近期,多地组织开展讲好抗战故事的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激励社会各界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来,大家看这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蜷缩在墙角的孩子,是当年‘九·一八’事变中被战火波及的普通百姓家的娃……”近日,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牡丹社区的活动室里挤满了居民,“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石任华站在人群中间,手里举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说道。

“讲历史,不能干巴巴念文字,得让听的人能‘摸’到那段岁月的温度,能‘闻’到硝烟里的不屈。”石任华一边说,一边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封皮已经磨得发毛,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他多年来收集到的史料。二十多年来,他的身影出现在社区广场、学校教室、企业车间,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也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每一道指引的手势,都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躬身致敬;每一次绽放的微笑,都是和平年代最温暖的志愿星光。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有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展馆的各个角落。

志愿者李大姐正向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述着历史:“大家眼前的这组实验器材,是当年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的铁证,每一件都承载着无数无辜生命的苦难……”像李大姐这样的志愿者,陈列馆里还有近百名,他们因共同的历史责任感走到一起,用真诚的讲解、耐心的服务,让冰冷的历史遗迹变得有温度,让红色记忆在传承中焕发新力量。

2025年暑期,哈尔滨市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关于在暑期和重要节庆期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动员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聚焦特殊群体关爱、城市形象提升、民生健康保障等领域,集中开展“后亚冬时代志愿实践”系列活动,让志愿精神在更多领域发光发热。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各地的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传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他们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之路的璀璨光芒,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永远被铭记,让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