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它承载着万家灯火的温度,凝聚着最真实的社情民意,也是广大青年砥砺成长的宝贵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中深情寄语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不仅回响在会场,更融入广大青年在社区街巷的日常实践。
“以前在社区做志愿者,觉得社区工作就是组织活动、发放物资,真正入职后才发现没那么简单。”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化龙路社区工作者罗茜丹笑着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罗茜丹入职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调解一起因渗水引发的矛盾纠纷,好在经过多次上门协调,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现在居民老远看到我就打招呼,这种获得感千金难换。”
为鼓励引导更多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创业,重庆积极实施万名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配齐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凝聚起青年力量赋能基层治理。重庆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万名大学生基层就业支持行动方案》,通过就业供需精准匹配、完善待遇保障、加强示范培训等具体举措,建立健全基层就业支持行动运行机制,持续稳岗扩岗促就业;联动市教育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开展基层就业系列宣讲活动,大力选树宣传扎根社区、干事创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典型,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成才观。同时,组织大学生职业体验行动,每年筹集社区工作岗位1000个左右,为离校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不低于5天的职业体验或50天左右的实习实践,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区就业实际,引导其投身助力社区治理。
社区这片看似寻常的天地,是新时代青年践行担当、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们,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等协助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如在技术上赋能,开发便捷的社区小程序;搭建智慧养老平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用新思维、新方法破解老问题,这正是对“青春建功行动”的生动响应。
在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创新实施“青年实干家计划·社区挂职”专项行动,秉持“政治引领、专业赋能、实践育人”的理念,以培养兼具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实践本领的青年骨干为目标,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选派优秀大学生到社区“挂职”。将高校智力资源精准对接基层治理需求,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青春新动能。专项行动创新设计“与一个社区结对共建”“参与一个重点工作项目”“开展一项志愿服务”“撰写一本民情日志”“形成一份调研报告”的“五个一”任务驱动模式,为学生与社区提供清晰的实践路径,推动大学生发挥所学专业优势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出谋献策。
青年在社区的每一次躬身实践,都是将青春之根深扎于祖国沃土的生动写照。
为让高校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区工作,进一步夯实社区工作力量,多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在积极开展入职培训等工作的同时,推出“选岗”活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积极开展招募高校毕业生担任社区助理的工作,创新开展“阳光选岗”活动,今年7月,128名应届毕业生齐聚离石区泰化文化园,参与社区助理“阳光选岗”,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广大青年扎根城乡社区,在琐碎的“关键小事”中,检验初心使命;在化解邻里矛盾中,学说“群众语言”,掌握“群众工作法”。同时,他们以创新协助治理,以奉献温暖邻里。而社区这片充满烟火气的沃土,也为青春提供丰厚又接地气的滋养。
(本报记者 刘鸿桥)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