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银同行”筑暖巢 “代际共融”绘幸福

刘胜辉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裕翔街道仓丰路社区,一幅跨越年龄的温暖图景徐徐展开,在社区独居老人家中,大学生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在社区党员活动室,银发宣讲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红色故事;在社区儿童益智活动室,青年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制作手工……作为仓丰路社区打造的“青银同行·社区共益”志愿服务品牌,正以“代际共融”的创新模式,描绘基层治理的温馨画卷。

自2024年4月品牌创立以来,河北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与社区退休党员、热心居民组成“青银搭档”,累计20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探索出双向赋能的志愿服务新路径。

青银携手:双向赋能,开启社区服务新路径

“闺女,在微信视频通话中怎么保存视频?”在仓丰路社区每月一次的“银龄学堂”上,河北科技大学服装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罗雅琼总是被老人围得水泄不通。她的笔记详细记录着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字体要调至最大,操作步骤尽量不超过三步,且每步都要配有示意图……她还担任社区老党员殷俊河“红色口述史”项目的文字整理员。“殷爷爷教我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解红色故事,这份传承特别珍贵。”罗雅琼感慨道。

独居老人李桂领与大学生志愿者吕慧欣的故事同样温情满满。每周上门的智能手机教学,让73岁的吕慧欣不仅学会了与孙子视频通话、在线观看戏曲,更收获了如亲孙女般的陪伴。“小吕教会我用智能手机,我也把挑菜窍门、邻里相处之道分享给她。”李桂领笑着说。这种知识与经验的双向传递,通过“智能助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6大服务模块,实现青年技术优势与长者生活智慧的互补。退休党员周淑萍形象地比喻:“就像电路正负极,接通才能发光。”

技术驱动:精准对接,升级社区互助服务

针对传统志愿服务“大水漫灌”的痛点,仓丰路社区创新建立“三色需求档案+专业资源库”,构建“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青银接单”的精准服务模式,推动资源与需求高效对接。独居老人刘占凤对此深有感触:“小张医生每周上门测血糖,我再也不用挤公交跑医院了。”这位由“精准志愿服务派单系统”匹配的医护志愿者,正是社区整合裕翔卫生服务中心资源的成果。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面“服务供需对接示意图”格外醒目。绿、红、黄三色贴纸分别标注不同服务类别:绿色代表青年志愿者的技术支持,红色聚焦“银龄党员”的经验分享,黄色实时更新居民需求。社区党总支书记石泽涵介绍:“如今的志愿服务告别‘单向输出’,仅‘青银联合巡察组’就已解决飞线充电、绿化缺失等47项社区治理难题。”辖区平安医院组建的“健康护航队”开展8次联合义诊,老党员张占勇在分享健康知识时,年轻医护认真记录的场景,成为代际协作的生动缩影。

校社联动:专业融入,注入治理持久活力

“从单纯的服务执行者,到活动策划者,志愿服务让我得到了全方位锻炼。在生活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中,我们把传统发传单改为互动游戏。我带领志愿服务团队设计‘环保大富翁’闯关游戏,不仅发挥专业特长绘制卡通道具,还协调社区提供场地支持。”罗雅琼分享道,“进社区开展活动时,看到老人和孩子们通过游戏主动学习科普知识,我真切感受到开展志愿服务的温暖与责任。”从最初为积累社会实践而报名,到如今深刻理解奉献的意义,这段经历让罗雅琼和同学们实现了超出预期的成长。

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动能,成为“青银同行”的鲜明特色。把时装课程转化为生活美学理念,用专业知识赋能志愿服务效能。服装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志愿者发现,不少退休阿姨对手工制作兴趣浓厚却缺乏系统指导,于是结合专业知识开设旧衣改造课堂,教授基础剪裁与色彩搭配技巧,让社区老年人从“旧衣囤积者”变成“生活艺术家”。当专业知识褪去学术外衣,融入创意与温度的志愿服务,正勾勒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图景。

河北科技大学将该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学分体系,吸引更多专业力量参与。目前,纺织品检测、服装鉴赏与设计等课程内容正逐步转化为社区科普资源。指导教师王鑫表示:“我们将推出更多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特色活动。”

此外,石家庄市委社会工作部持续深化“石志兴石”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向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青银同行”志愿服务品牌搭建起一座跨越代际的桥梁。这种温暖的双向奔赴,不仅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温情,为社会治理注入持久活力。

(作者系中共石家庄市裕华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