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服务民生、凝聚人心”理念,通过系统性、创新性志愿服务,构建起覆盖多群体与多领域的服务体系,成为推动城市文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服务机制、重点领域、创新实践等方面,推动朔州志愿服务工作有特色有成效。
构建四联机制,织密志愿服务网络
朔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引领+社会协同”为核心,构建全域志愿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社区(村)、社会组织及志愿者资源,创新推出“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服务联动”的四联工作机制。联合市红十字会、市邮政管理局及相关企业等多方力量,开展“博爱送万家”“暖‘新’关爱”等品牌活动,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健康关怀与物资保障。
在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方面,注重“引才育才”双轮驱动,通过“培训+实践”模式提升志愿者技能。例如,蓝天救援队、天龙救援队等组织开展“护学岗”,教授应急救援技能,累计培训师生1万余人次,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启动“为梦想护航”中高考志愿活动,为逐梦路上的少年们注入满满正能量。
聚焦重点群体,精准施策传递温暖
关爱新就业群体,彰显城市温度。针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朔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开展专项关怀行动。例如,为物流从业人员发放应急药品,联合餐饮商家设立“爱心早餐点”,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此外,建立困难党员职工帮扶机制,走访慰问17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员,切实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从物质帮扶到心灵守护。以“护苗成长”未成年人综合服务项目为抓手,朔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社会组织为困境儿童提供全链条帮扶。社会工作者赵树峰发起的“一米空间”计划,不仅改善儿童学习环境,还开设系列公益课程。通过“爱心妈妈”情感陪伴、设立助学激励金等举措,帮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返校园。依托壹基金儿童服务站,开展亲子阅读、防震减灾、防溺水等安全教育活动,覆盖4所小学,有效提升儿童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助残就业帮扶,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授人以渔”理念,通过技能培训与就业孵化,助力残疾人实现自立自强。山阴县众福缘合作社为残疾妇女提供手工编织岗位,平鲁区联合职业院校开展烘焙、手机维修等技能培训。众多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成功创业就业,部分优秀代表还获评县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志愿实践内涵
环境整治与文明共建。组织社区力量联合志愿者开展“垃圾清理”专项行动,聚焦背街小巷等卫生死角。怀仁市云西街道云州西街社区通过“机械作业+人工清理”相组合的方式,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同步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引导市民参与家园共建,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安全教育与应急能力提升。联合专业救援队伍进校园,开展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实操培训,增强师生自救互救能力。在上下学高峰时段,组织蓝天救援队队员协助疏导学校周边交通,织密校园安全网。
数字赋能精准服务。探索“志愿服务+数字技术”的融合路径,建立民情档案数据库,搭建线上需求收集平台,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等渠道,实时响应群众诉求,实现“需求即时发现、服务快速到位”,让志愿服务更有精度、更有温度。
凝聚社会合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朔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的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可持续性的品牌项目。“护苗成长”未成年人综合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女性社会组织特色项目”,朔州市社会工作协会连续三年获评朔州市“最美青年志愿组织”。通过“以购代捐”“公益岗位”等创新模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人人可为、人人愿为”的志愿服务生态。
朔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精准服务,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帮扶困难群体到参与基层治理,从解决民生诉求到弘扬文明新风,为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朔州经验”。随着“四联机制”持续深化和数字化赋能升级,朔州志愿服务必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人文动能。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