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新”聚力 激发新就业群体党建新动能

许锐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基层党建的重要阵地。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委社会工作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难点与需求,以组织凝“新”强根基、关爱暖“新”聚人心、权益护“新”筑屏障、治理融“新”促和谐为着力点,推动党建工作与新就业群体发展深度融合,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组织凝“新”强根基,增强党建“引领力”

抓好条块结合、行业和区域党建“两张网”,构建“立体化”组织体系,在全市率先成立网约配送行业党委,同步构建网约配送产业链,确保新就业群体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就到哪里。开展新兴领域流动党员“回家”“建家”“恋家”活动,完善“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流动党员党支部——企业党组织——行业党委”服务管理机制,打造流动党员“温馨家园”。创新党员发展路径,发挥社区熟悉辖区内新就业群体实际情况的优势,吸纳优秀的新就业群体加入党组织。

‌关爱暖“新”聚人心,增强群体“向心力”

持续打造“羊城红骑手”服务矩阵,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网约配送站点等场地,依托区“小个专”党委采用联合、单独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羊城红骑手”综合服务中心、爱心驿站、爱心药房72个,24小时免费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实施“暖·光计划”,开展“为新就业群体办实事”行动,出台《关于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商圈)建设打造“心新相映”党建工作品牌的实施方案》,在全区建成首批10个“友好社区”,解决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进门难、停车难、找楼难、休息难等问题。开展关心慰问新就业群体专场活动53场,惠及2505人次。围绕法律援助、创业指导、积分入户、子女入学等内容,举办“医食驻行”暖新公益活动133场,完成新就业群体“微心愿”1258个,关心慰问6000余人次,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职业认同感与城市归属感。

权益护“新”筑屏障,织密民生“保障网”

建立“3+4+N”意见征集分级闭环处理机制(“3”指“3级党委”,即区委“两新”工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4”指“4个行业党委”,即区互联网行业党委、区快递行业党委、区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区“小个专”党委;“N”指诉求表达和跟踪回访机制涉及的各部门),在园区、商圈、企业打造10个社会观察站,在各行业招募33名社情民意观察员,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合理化利益诉求。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四方对话机制”,推动美团、饿了么等5家网约配送平台企业建立技能认定和职称评定制度,推动新就业群体可持续发展。打造“人社+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关系服务模式,建设5个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开展争议预防宣讲60场,提供服务8000余人次。配合市网约车行业协会设立网约车矛盾调解快速通道便民热线,为网约车司机、乘客及平台提供快速有效的矛盾调解和维权服务。

治理融“新”促和谐,增强发展“推动力”

探索服务新就业群体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水平的“海珠模式”,做实做深网格基层治理单元。建立新就业群体“1+N”信息收集机制(“1”指全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总体规划,“N”指区委社会工作部会同相关部门分类研究制定的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配套文件),组建8支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举办“先锋网约配送员”表彰活动,对2名见义勇为外卖小哥典型代表进行慰问表彰,联合瑞宝街道举办专场关爱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集市活动,依托区快递行业党委成立海珠区寄递物流行业平安建设先锋营,鼓励、引导更多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及时将送货送餐过程中发现的违规占路经营、公共设施损坏等社区治理问题,通过“羊城红骑手”爱心超市小程序“随手拍”上报所属辖区,领取积分,兑换奖品,更好地调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