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共有省认定小微产业园17个,占地面积超2000亩,建筑面积约230万平方米,集聚小微企业2000余家,全市现有生产制造类小微产业园11个,居宁波首位。其中,环杭州湾(慈星)智能产业园入选浙江省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五星级小微企业园、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和浙江省专精特新产业园(创建)名单。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好小微产业园“党建大文章”,慈溪市委社会工作部创新提出“小微产业园党建工作十法”,积极打造“红链赋能”小微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通过把战斗堡垒建在链上、服务保障抓在链上、先锋力量聚在链上,推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小微产业园区健康成长,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同频共振。
“红帆矩阵”强引领
坚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贯通、条块联动的园区党建工作体系,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园区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织密组织网络覆盖。指导园区成立联合党支部,同步建立“车间党小组”“研发先锋站”等基层堡垒,确保党建触角延伸到园区业务工作每一个环节。同时,通过属地镇(街道)选派和企业优秀党员骨干吸纳等方式配强组织力量,全力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建工作和小微产业园区发展互融互促。
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由智能家电、轴承模具、汽车配件、洁具等行业党委牵头构建“园区+学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积极引入高质量项目和技术成果,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有47家企业与8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已累计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21项。
三是提升党员学习教育质效。针对园区党员学习碎片化、同质化等问题,依托视频课程录制、入企送学、学习积分兑礼等方式,有效提升党员学习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动园区与浙江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办产业学院、双创学院、职业技能培训学院,并招引20余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入驻,提供定制化人才培养服务,帮助企业引育高端应用型人才。
“三维赋能”解难题
打造“妈妈式”党建服务品牌,切实解决园区企业在政务、业务办理中门路不熟、程序不懂、精力不够、业务不专等难题。
一是政策赋能强支撑。由党支部牵头出台园区内房租减免、员工宿舍补助等福利政策,今年累计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超200万元,获得技术改造补贴资金近100万元。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并帮助园区建设争取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如,慈溪市财政将在2024-2028年投入2500万元用于环杭州湾(慈星)智能产业园区建设。
二是金融赋能破瓶颈。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推行“党建+金融”模式,园区党支部牵头与5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为各园区小微企业提供10亿元授信额度,单家企业最高可获500万元免抵押贷款。引入10余家投融资机构,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已先后为5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技术赋能促升级。推动建立产业园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园区企业资源和优势技术,通过项目孵化、研究院共建等产研融合方式,引导更多技术成果向园区转移转化,今年已助力12家企业完成“机器换人”改造。
“园企协同”聚合力
既注重提升园区发展“硬实力”,也关注园区人文关怀“软支撑”,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园区发展环境。
一是立足园区关心关爱。以创建温馨园区为目标,通过解决员工子女入学、提供心理健康关爱等温情服务,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今年以来,累计为183名园区人才子女解决就学和假期托管等问题,帮助处理员工诉求286件,办结率达98.7%。
二是立足园区志愿融合。依托园区阵地实施“‘两新’党建+志愿服务”融合项目,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和“两新”组织双向发展。今年已引导园区企业员工参与全市志愿服务500余人次,并联合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赴园区开展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关爱公益服务等活动8次。
三是立足园区网格建设。全面构建园区专属网格17个,由所在村(社区)社工任网格长,园区负责人、物业工作人员、企业党员为网格员,通过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协同方式开展园区网格事务管理,定期组织召开网格议事会,累计协商解决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问题208个。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