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五链协同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在装备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咸阳和力科技装备企业商会党支部以党建为舵,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五链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深度整合资源、构建产业生态,有效破解了会员企业资源分散、协同低效等痛点,以链式发展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党建聚链,让组织联动引领产业协同

商会党支部创新推行“商会党支部+会员企业党支部”共建模式,联合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落实谈心谈话,每年举办4期支部书记大讲堂,凝聚思想共识,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会党支部带领会员企业一起分析行业优势、研判发展趋势,将企业需求转化为发展决策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商会立足会员企业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打出了“全景图谱+精准对接”的组合拳。5支由驻咸高校专家与会员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摸排上下游环节,绘制出完整的产业链地图,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服务的每个环节都清晰标注。有了清晰的“路线图”,供需对接便有了方向。商会组织会员企业带着优势产品参加各类展会,促成8份供需协议落地,为企业新增效益120余万元,还推动会员企业间建立订单直供合作,达成长期供货关系,产能利用率有效提升。“链上互补、需求互通”的抱团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智能强链,数字赋能筑牢运营底盘

以“智能管理+应急保障”为双轮,商会推动供应链数智化升级——物联网技术让生产、物流状态实时可查,大数据模型筑起库存预警的“防火墙”。咸阳盛翼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之一,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该企业实现了生产前的虚拟空间模拟,生产中赋码明信息、扫码知流程,智能化加工与数据实时采集让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不仅如此,商会还促成物流企业联合开发供应链管理平台,20家制造企业的产能数据在此互通,订单交付周期平均缩短30%,成本降低15%。同时,整合5个仓储资源建成的应急储备中心,以共建共用模式织就“48小时物资调配圈”,为产业链稳定装上“安全阀”。

创新活链,融合驱动技术突破

商会以“平台赋能+生态培育”为抓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驻咸高校专家与企业技术骨干联手攻克23项技术难题。商会还为院校优化课程设置提供12条建议,共建8个实习基地,45个实习岗位让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每月举办的“链上创新沙龙”里,企业围绕数字化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议题交流碰撞、分享技术与经验,促进链上企业共同发展。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会长单位)、陕西法士特智能制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名誉会长单位)、咸阳勃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副会长单位)3家会员企业获评陕西省2025年度(第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

服务优链,精准滴灌全周期赋能

产业要发展,服务需先行。商会党支部始终将企业需求放在首位,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矩阵+政校企纽带”双轨机制,让服务链精准滴灌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针对企业管理痛点难点,商会邀请高校专家量身定制咨询方案,3期“一起益企”惠企政策大讲堂培训80余名财务主管,助力企业合规经营,仅自查补缴税款就达600余万元。金融活水同样精准送达——联合工信部门、银行举办的政银企对接会推出“产业链金融贷”,8家会员企业与5家银行签下1.045亿元贷款协议。在“百名人才进百企”活动中,技术专家深入企业解决23个技术难题,“科技副总”的派驻更是让科技思维融入企业发展肌理,让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创新前沿。

人才固链,产教融合破解用工困局

商会以“定制培养+灵活共享”破解结构性用工矛盾。依托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数字与精密制造数控加工班”6期、“5S现场管理培训班”3期等定制化课程,举办工人夜校,定向培养技术工人320余人。“链上人才池”平台的搭建,推动淡旺季用工调剂与技术人才兼职合作,实现会员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资源在技术研发、项目申报中协同联动。这份人才红利还辐射到乡村振兴一线。会员企业开设乡村车间,5次机械加工技能培训让200余名农户受益,80余人实现就业——技能帮扶成为连接产业与乡村的纽带。

咸阳和力科技装备企业商会坚持党建引领,以链式思维推动“五链协同”,实现了从“资源聚合”向“价值创造”的跃升。这一模式不仅增强了会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创新活力,也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商会方案”。

(本报通讯员 费亚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