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丰台区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或在引导早高峰交通,或在社区垃圾分类点耐心讲解,或在医院门诊大厅引导患者就诊……这些平凡却温暖的画面,正是丰台区以8595.21万小时志愿服务总时长开展为民服务的生动注脚。丰台区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不断擦亮首都精神文明金名片。
品牌长效化:让志愿精神扎根生长
刚过18岁“成人礼”的丰台永善新时代劝导队,推出了2025年度八大志愿服务清单,旨在精准破解基层治理中的各类痛点、难点问题。劝导队队员刘爱玲是一名人民调解员,退休后在社区设立了法律咨询室。“我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1年,参与5000余件调解,接待当事人6000人次。为群众解决难事、烦心事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刘爱玲感慨道。
在丰台区委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下,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通过“制度保障+平台支撑”双轮驱动,搭建起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依托“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全区志愿者服务时长实现全流程透明记录,从注册、培训到积分兑换,形成闭环管理。同时,不断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推出的志愿者礼遇清单,涵盖了生活服务、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在品牌培育上,丰台区注重“文化基因+时代需求”的深度融合。宛平城青年志愿服务队将宛平城和卢沟桥的红色文化融入志愿服务,11年来在参与重大活动保障中不断发展,形成“宛然以平”志愿服务品牌。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10年来成立16支志愿服务小分队,设有20余个服务站点,形成了青年团员、爱心群众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
丰台区不仅追求服务数量的增长,更注重品牌项目的可持续性。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对接和专业化培训,全区已形成20余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覆盖助老、环保、科普等领域。
骨干感染力:让榜样力量星火燎原
在丰台志愿服务圈,“带头人效应”充分彰显。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的芦婉华,从退休教师到社区“大家长”,以“共情式沟通”凝聚团队,开展“助老+助幼+助残”多维服务;被小朋友称为“志愿奶奶”的吴瑞彩,带领“小爱志愿服务队”创造了“1人带动100户”的成绩……这些志愿服务骨干正成为丰台志愿服务的榜样力量。
在丰台区的志愿服务版图中,从“银发劝导队”的退休党员,到“青年急救先锋”的职场白领,再到“小小社区管家”的中小学生,志愿者年龄范围不断拓宽,逐渐向中年人、青年人乃至中小学生延伸。
丰台区建立“三维培育体系”,通过“丰台青年榜样”“丰台好人”“首都最美志愿者”等评选挖掘基层典型,依托“志愿人才训练营”开展沟通技巧、项目管理等专项培训,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形成治理合力。
更具创新性的是社群化动员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区妇联发起“巾帼志愿家庭服务队”,吸引“最美家庭”、女企业家等群体加入,覆盖全区26个街镇,以家庭为单位带动社区参与。同时,激活青年力量,团区委通过“丰台青年榜样”评选、“青年讲师团”宣讲等活动,挖掘基层典型。
项目创新力:让服务精准触达人心
走进东高地街道,一群银发志愿者正在教室给学生们讲述航天精神。这里孵化的“航天综合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已开展科技助老、航天科普、健康问诊等活动580余场。这种“地域基因+专业特色”的服务设计,正是丰台区志愿服务精准化的缩影。
丰台区推行的志愿服务“一街一品”,让每个街道都培育出独特的志愿服务品牌。长辛店街道依托二七厂旧址打造“北方的红星”红色志愿服务品牌;花乡街道利用新发地市场优势成立“新农人”志愿服务队,通过创业分享、电商助力等项目,为商户、农户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右安门街道“凉小鸭”志愿服务队推出“丫丫集市”“好家有声”“救在身边”等项目,增加了孩子们对环境保护和公益事业的热情。
在民生需求响应上,丰台区的志愿服务更显精准发力。针对医院就诊难问题,“医路同行促和谐”志愿服务项目覆盖右安门地区三家医院,从开始的几十人参与,发展到现在近百名志愿者,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服务患者超8万人次;聚焦环境整治,开展“爱家护水”项目,常态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环境治理。
(本报通讯员 徐樱嘉)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