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沃土 提升治理效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当年古镇大马头街巷人来商往,房屋主人为方便往来行人,特意在建房时将房屋拐弯处砌成转角,这种谦和礼让与桐城‘六尺巷’有异曲同工之处……”每逢节假日,志愿者老李就穿梭于邵伯古镇的大街小巷,为游客讲解古镇的历史文化。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是千年古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流经之地。这里流传着甘棠树下“谢公筑埭”、老街建筑“拐弯抹角”等谦恭礼让的故事,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基因。邵伯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赋能基层善治,在江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传承历史文脉、激活文化密码、创新治理机制,着力打造“拐弯抹角”群众工作法、“甘棠树下”议事协商、“油田记忆”薪火传承等品牌,将文化基因融入基层治理。

邵伯镇古称甘棠,甘棠社区地处邵伯镇中心,辖区既有住宅楼,又有企业、学校、商场、农贸市场等,个体经营户达上百家,噪声污染、停车困难等问题一度困扰居民。如何破题?邵伯镇党委传承老街建筑蕴含的“避直取圆、主动谦让”文化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拐弯抹角”工作法,盘活老街不同空间,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调解队伍,推动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开展服务。

管好方寸转角,是邵伯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抓手。镇党委以空间为纽带,拐个弯倾听民意、抹个角化解矛盾,集中力量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通过“居民点单—空间响应—多方共治”机制,居民可以按需“点单”,驻区党员、志愿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物业服务企业等力量共同治理,累计解决老街环境提升、雨季排水改造等127项急难愁盼问题。

每逢周末,甘棠社区工作人员小杨便穿行于百年老街的转角处,向访客介绍从老商会改造而来的“有事歇歇角”。

“以镇域社区的街巷、村子的庄台为点位,根据实际需求设立志愿服务角、平安治理角、议事协商角、疙瘩调解角等各类功能丰富、形式多元的‘角’,在党委统筹推动下,引导各个部门、单位和群体下沉资源力量,打造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模式。”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老街上的各个治理服务“角”,成为基层治理的“吹哨点”,化解了景区停车难、个体经营户贷款难等多个难题。

“来,乡亲们都往树荫里聚聚,我们来听听古人的故事。”甘棠树下,党员志愿者招呼着争执不休的村民:“这棵甘棠树,连着千年法治根脉。西周召公姬奭,曾在甘棠树下听讼断狱。”每逢邻里纠纷,志愿者总会以古代故事开解今时矛盾。

邵伯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良法善治的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传承“树荫议事”的历史场景,创新议事协商机制,打造“甘棠树下微法庭”特色品牌,邀请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组建“邵伯舅舅”调解工作室,将法治服务送到村民中间。

高蓬村是邵伯镇发展工业经济的重点村,聚集着上百家工业企业。该村探索设立“1+N+X”乡邻议事会(“1”即党组织成员,“N”即村务监督委员会、居民骨干等,“X”即协商事项的利益相关方),引导村民从“议论纷纷”变“纷纷议事”,有效化解了失地人员安置问题、安装天然气等房前屋后各类矛盾。

依托“甘棠树下微法庭”和“邵伯舅舅”两个调解平台,邵伯镇规范“听诉求、共情愫、辨是非、明事理、促和谐”五步协商程序,推行“微事自调、小事民调、特事专调、难事政调、大事法调”的“五调合一”机制,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

苏油社区原是江苏油田位于邵伯镇的家属区,有9个小区、3983户居民。随着油田生产区外迁,新居民逐渐增多,社区里的石油元素逐渐消失,但多数退休职工仍保持“企业办社会”的思维,社区治理遇到新挑战。“当年油田人顶着风沙立井架,现在我们社区服务也要有这股拼劲!”在苏油社区的“油田故事会”上,年轻社区工作者王振宇说,“这些‘油田记忆’,不只是尘封的往事,更是推动社区治理的‘精神源泉’。”

苏油社区具有老年群体多、退休党员多、共建单位多的“三多”特点。面对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课题,社区党总支盘活油田历史文化资源,创设“油田记忆·温情共治家园”品牌,将石油人特有的“三老四严”精神转化为文化基因,围绕为老服务升级、居民自治赋能等内容,激活社区治理内生力。升级“石油印迹”为老服务,招录老石油人为“记忆导师”,举办“油田记忆”社区节;依托“油花绽放”平台,组织居民制作搪瓷杯、书签、扇子等“油田记忆”纪念品……社区党总支将石油精神融入社区治理,激发了各类群体文化共鸣。年轻居民被老石油人的坚韧作风所感染,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力量。

(本报通讯员 何亚兵 王婧萌)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