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池水巨变后的“民呼我为”(新闻特写)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社区,有座“家门口”的社区公园——园中有水一方,水中央九曲桥蜿蜒伸展。桥上的凉亭可容纳居民纳凉,桥下池水清澈、藻荇交错。岸边郁郁葱葱,柳叶照拂着来往的行人。

这座九曲池见证了翠苑一区社区的蜕变之路。

“以前可不是这样子。”社区居民曹如爱1986年就住在这里,“之前地面坑坑洼洼,也没有休闲设施。小区里的九曲池还是臭水塘,如今成了真正的景观湖。”

1984年,翠苑一区小区建成,连带着新房子一起出现的,还有南北长约100米、宽6~20米的九曲池。那时,小区配水系是很稀奇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雨污分离的九曲池,渐渐变得浑浊,还长出不少杂草。居民关于改造九曲池的呼声越来越多。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2010年,社区对九曲池开展首次系统性整治,清淤截污,沿堤岸补种垂柳、香樟等乔木,改造九曲桥与云烟亭等建筑。整治后,九曲池成为居民日常散步、活动的聚集地,形成人水互动的温馨场景。2022年,社区又在九曲池栽种水生植物系统,配置增氧喷泉等设施,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并将这里的水质稳定在高品质范围。去年,社区对九曲池进一步提升改造,优化对九曲池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群落的培养与管理,同时营造“烟雨江南”的景观,吸引居民纷纷打卡拍照。

环境越变越好的九曲池还成为居民自治的载体。社区党委组织居民担任河长,先后创建居民志愿护河队和青少年志愿护河队,每周开展河道巡查,重点关注水质变化、污水排放、乱扔垃圾等问题,并通过微信上报等方式向河长反馈问题,在社区形成了“爱河护河”的氛围。

近年来,翠苑一区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系统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四联四共”治理体系,即党建资源联用共享、群众力量联系共为、社区治理联动共振、社区建设联建共育。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老旧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满足近万名常住人口的美好生活需要,社区党委联动25家共建单位实施“空间再造计划”,将水务集团闲置泵房改造为“残疾人之家”和“共享客厅”,新增公共服务场地600平方米。引入5家社会组织驻点运营,打造“珠链式民生综合体”,整合3000平方米空间,串联老年食堂、托育中心等8个功能场馆,形成“15分钟全龄服务生态圈”。

社区还成立社区党委、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席会议,通过议事协商解决了老旧小区停车难这一痛点问题。联席会制定出“一进三出”单向行驶方案,通过智慧停车系统,优化800余辆私家车管理,停车位利用率提升40%。还推出周末“孝心车位”,使车位预约和使用率超过80%。“现在好了,小程序上就能预约‘孝心车位’,儿女来看我时再也不用担心饭吃到一半被叫下楼挪车了。”在社区居住了30年的居民陈蓉英说。

社区“民呼我为”的探索实践因智能手段的增加再次提级。依托西湖区“西湖码”打造的“线上呼”快速响应机制,居民可以直接扫码提交诉求,事件可“秒达”翠苑街道指挥中心。2024年,社区共处理诉求120件,回复满意度达99.8%。此外,社区还建立“民情微信群矩阵”,覆盖所有楼道微信群,社区工作者在群内便可直接解决部分居民诉求。在拓宽“呼”的渠道基础上,社区深化“为”的机制,建立“网格员+党员先锋岗+楼道长”三级响应机制,累计解决电梯加装、停车位改造等民生问题58项,实现群众诉求闭环管理。

小小九曲池的清淤改造工作虽然早已结束,但“民呼我为”的深刻内涵和踏实积累的可复制经验,已深植在翠苑一区的每一名社区工作者心中。

(本报通讯员 杨寒丑 项菲菲)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