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共治“接边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三村乡地处三州市接边地带,曾因跨域治理难题导致矛盾纠纷多发。近年来,红河县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协同共治”,实施“三强固本、三建提效、三联聚能”系统性工程,实现三村乡矛盾纠纷化解率95.6%、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2.8%、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全覆盖的治理跃升,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三强固本,筑牢接边治理“压舱石”。强组织堡垒,锻造治理“主心骨”。三村乡开展党支部“扩先提中治软”专项行动,推动全乡57个党支部完成达标创建“回头看”。深化“三话六学”实践活动,发动1500余名党员群众组建了49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治安巡逻、矛盾调解400余次。强区域联动,构建协同“共同体”。三村乡与接边2个乡镇6个村委会签订《友好共建协议》,建立“信息互通、矛盾联调、治安联防”机制,协同落实平安建设、产业发展等5类51项任务。接边地区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45%。强友好共建,绘就发展“同心圆”。三村乡联合开展哈尼长街宴、彝汉双语普法等活动12场,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6个,推动解决接边地区民生问题12项。

三建提效,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建实网格体系,打通治理“末梢神经”。三村乡推行“十户一格、五网一体、三级联调”的“1053”网格模式,落实重点户“月访”、一般户“季访”制度。创新选聘26名法治副村主任,建立“网格发现―村级研判―乡级处置”的闭环机制,累计解决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社情民意120件,实现矛盾纠纷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根本性转变。健全调处机制,拧紧风险“安全阀”。建立“红(高风险)、黄(中风险)、绿(低风险)”三级矛盾评估体系,在每月的5日、8日、11日由村党支部、村党总支、乡党委逐级进行分析研判,抓好预防“前端”工作。建强处置制度,守住矛盾“警戒线”。对26个争议村组严格执行“三个不准”(不准越界施工、不准单方裁决、不准激化冲突),落实“三个立即”响应机制(立即到点调处、立即上报信息、立即联动处置),实现接边冲突“零升级”。修订《接边地区联合治理章程》等制度7项,将跨域协作纳入村级考核。

三联聚能,激活多方共治“动力源”。联管事务,共筑自治“主阵地”。修订各村村规民约,规范“四议两公开”流程,召开村民议事会68场,决策民生项目23个,村民参与率超85%。将“三强三建三联”纳入乡村干部考核,表彰先进典型12人。联调矛盾,打造解纷“终点站”。落实主要领导接访、班子成员值访、站所办访、干部下访的“四访”制度,通过一站式调解平台化解矛盾65起,调解成功率95.6%。整合司法所、“法律明白人”等力量组建7支调解队,开展“双语调解”“火塘调解”,跨域复杂纠纷化解周期缩短至7天内。联育新风,培育文明“新风尚”。组织6支普法队开展“法律进村寨”活动,发放双语普法手册2000份。评选“感动红河”道德模范先进典型23人,创建文明家庭120户,推动乡风文明评议优良率提升至90%。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