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宜邻课堂+”触角 助力群众就业创业

石艳

“宜邻课堂”是四川省宜宾市以技能赋能为纽带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为充分拓展延伸“宜邻课堂”在服务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宜宾市兴文县委社会工作部大力探索“精神富有”与“物质富足”有机结合,开拓“宜邻课堂+就业”路径,通过技能培训、文化润心,助力提升群众就业能力,带动群众创业增收,促进基层治理增效,为群众“充电赋能”。

推动资源整合

打造丰富专业的“教学课堂”

“遍地开花”的授课教学点、丰富专业的培训师资库,通过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兴文县委社会工作部推动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格局。

整合阵地资源。全县充分依托县文化馆、社会培训机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打好服务便民“组合拳”,共打造“宜邻课堂”县级集中教学点3个,设立“宜邻课堂”乡镇教学点16个,培育示范点5个,灵活设置“移动”教学库,织密覆盖全域的技能培训网络。

广纳师资资源。建立“宜邻课堂”配套师资库,对涉及文化、科技、卫生健康等多个领域的授课讲师和专技人才进行择优入库,为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打造一批专业性强、培训面宽的师资队伍。目前,全县“宜邻课堂”师资库已储备技术人才70余名,聘请26名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业务骨干、7名社区工作者担任课堂培训师,其中1名社区工作者被聘为市级“宜邻课堂”培训师。

联动部门资源。充分联动县人社局、县妇联、团县委等部门培训力量,引导鼓励本土能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等人员进行授课,为学员提供覆盖广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部分教学点还创新组建起“技术跟踪服务群”,链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提供在线答疑,为群众打造“指尖上”的“教学课堂”。

推动课程契合

提供精准高效的“技能培训”

“群众下单―课堂接单―资源匹配”,秉承“民之所呼、我必有应”的培训理念。一场场扎实的技能培训有力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技能包”,助力推动高质量就业。

精准对接培训需求。全县通过发布线上调查问卷,结合线下走访征集,广泛收集群众的就业创业意向和培训需求,同时深入县内企业、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了解用工导向,链接创业导师、金融机构提供项目推荐、金融政策解读等服务,不断推动群众就业创业需求与企业岗位和市场需要深度契合,实现“双向奔赴”。

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对如何备考简直下不了手,通过这两天的培训,我有方向了,也有信心了”,一名参加考前公益培训班的学员表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全县围绕务农群众、农村转移劳动力、待业人员、妇女等重点群体的个性化培训需求设置培训课程,积极举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等班次,为广大劳动者适应社会需要、提升就业能力打牢基础。精心打造的“移动课堂”,把稻鱼稻虾养殖、种桑养蚕等农业技术课堂搬到田园,通过“理论+实践”双教学模式,为村民送上科学种植养殖的“金钥匙”,让学员从桑树剪枝到蚕茧分类进行全程实操,用田间地头的“智慧课堂”为群众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支持,帮助群众实现在家就能就业增收的美好期盼。目前,全县已开展培训150余场,培训群众3万余人次,培训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技术、电子商务、普通话推广普及等19个方面。

多元拓展培训范畴。结合兴文红色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积极开办全民艺术普及班、青年夜校等培训班,因地制宜开展“鲵源书画培训课堂”“九丝红色文化课堂”等特色培训近200场次,川剧脸谱绘制、油彩技法、“大坝高装”骨架制作等培训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的热情参与,为群众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平台,推动特色文化资源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惠民密码”。

推动平台融合

拓展优质便民的“课后服务”

为推动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兴文县委社会工作部还拓展延伸了暖心便民的“延时课后服务”,为学员提供信息发布、平台链接、技能巩固等就业服务,帮助群众“好就业、就好业”。

拓展服务功能。整合团县委、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力量,在高铁站、市民广场等人流聚集地设置志愿服务岗、爱心驿站,联动全县5个“宜就业”驿站,协同相关部门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就业信息发布、岗位推荐和政策宣传等“一站式”服务,共提供政策宣传、引导咨询等志愿服务1万余人次,为群众就业创业“搭桥渡船”。

搭建连接桥梁。积极与就业服务部门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动态掌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岗、村容村貌提升岗等公益性岗位信息,及时向学员推荐和发布适合的岗位信息,帮助就业500余人,实现用工需求和就业需求的“双向互动”。

加强回访指导。建立学员就业创业情况跟踪回访机制,持续关注学员就业创业情况,对就业不稳定的学员实施二次培训和职业指导,以优质高效的“延时课后服务”助力学员稳定就业创业。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