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公交线见证基层实践力量

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肖厝村,困扰了村民30余年的交通拥堵“老大难”问题,如今由一条被村民们亲切称为“小白”的村级公交线彻底破解。这条全程1.8千米、老人可免费乘坐的泉港区首条村级公交线,不仅畅通了村民的日常出行,更成为肖厝村创新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激发村民自治活力的生动注脚。其背后,是一场从“干部干、群众看”到“邻里事、邻里办”的转变。

“邻里议事厅”:

让沉默的声音被听见

“以前,我们总觉得村里的事是干部的事。现在不一样了,座谈会经常开,意见表随时填,我们的建议被采纳、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肖海山感慨道。肖厝村党总支深刻认识到,要想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必须问计于民。由此,村里创新打造了线上线下“邻里议事厅”。

线下,定期召开“广场舞座谈会”“我为邻里提意见”专题会,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围绕邻里建设、村居管理、便民服务等内容畅所欲言。同时,在每周二、四傍晚,工作组组长、驻村干部和包组干部利用饭后休闲时间,带着“建议征集指南”手册入户走访。不再是单向宣传,而是“面对面”引导村民思考“哪些建议能真正推动村庄发展”。

线上,肖厝村微信群成为24小时开放的“建议征集箱”,村民随时随地可发声。“党建+”邻里中心作为枢纽,已累计收集整理各类意见建议10余条,营造了“人人关心、人人献策”的浓厚氛围。村民肖燕玲说:“干部们一次次的耐心解释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一个小建议,真的能改变村庄的面貌。大家参与的劲头更足了,感觉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金点子”落地:

从建议到幸福的嬗变

征集建议是起点,落地见效才是关键。肖厝村将征集到的“金点子”精准转化为惠民实策。

“小白”公交与村道“白改黑”。针对村民集中反映的出行难、道路拥堵等问题,村党总支果断决策,启动村道改造项目。老党员肖良宗说:“当时听说要改造通公交,我第一个报了名!村里成立了青年攻坚队、老党员宣传队,大家‘挂图作战’,齐心协力。”如今,焕然一新的道路和便捷的“小白”,已成为村民幸福感提升的直接体现。

破解“停车难”。针对村民提出的“停车难”问题,村党总支书记肖宗金带领班子扎实走访调研,科学规划,建成200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这一民生难题。

点亮“邻里情”。在倾听村民对提升节日氛围的期待之后,肖厝村在主干道灯柱上安装了40盏中国结红灯,在国庆等节日期间点亮。温馨祥和的气氛赢得村民的一致好评。

“邻里办”激活自治力:

奖励机制再添动力

“邻里问题邻里办”,肖厝村将村庄建设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村民手中。党总支书记肖宗金表示,下一步将双管齐下深化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一是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深化对人民建议征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分析研判、转化落实建议的专业能力,确保每条有价值的建议都不被埋没。二是强化激励力度,创新建立建议征集激励机制。对于提出有价值建议并被采纳实施的村民,将给予“物质+精神”双重奖励,让“金点子”贡献者既得实惠、更有荣光,进一步激发全体村民的参与热情。

肖厝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过搭建畅通的“邻里议事厅”、建立有效的“建议―落实”闭环、探索务实的激励回馈机制,成功唤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分散的个体智慧凝聚成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条“小白”公交线,不仅驶出了便利,更驶出了一条依靠人民建议征集、发动群众力量解决自身难题、共创幸福家园的“肖厝路径”,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样本。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