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这片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广袤高原上,噶尔县狮泉河镇塔杰社区党支部书记次仁加布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帜,在凛冽的寒风中传递着坚韧与温暖。他的人生轨迹,交织着残疾身躯所承受的沉重磨砺与军人淬炼的钢铁意志,在党旗的指引下,他用不屈的信念在雪域边陲刻下一道道闪亮印记。
军旅淬火:昆仑山风雪铸就忠魂
1987年,年轻的次仁加布怀揣着对戎装的向往与报国的赤诚,主动参军入伍,奔赴阿里地区某边防连。在那片被高原风雪常年包裹的国土边缘,氧气稀薄,环境极为艰苦。然而,正是这严酷的边关,成为他锻造精神的熔炉。巡逻在国境线上,每一寸跋涉都锤炼着他钢铁般的意志,每一次风雪的洗礼,都在他年轻的心田深深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名为“为人民服务”的种子。
边关的岁月,成了次仁加布生命中最为滚烫的记忆。然而,命运的考验猝不及防。1990年7月,他在执行某任务时,由于发生意外情况,导致操作失误,使雷管轰然引爆。巨大的冲击波瞬间夺去了次仁加布左手的三根手指,他的右耳也因剧烈震动造成神经性耳聋,喧嚣的世界在他耳畔骤然沉寂。面对这无声的剧变,一度深陷命运的泥潭的他,慢慢接受了自己残缺的肢体,凭着军人的钢铁意志挺了过来。
烈火涅槃:无声世界里的生命逆行
1992年5月,次仁加布光荣退役,回到了家乡。一天,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曲松乡小学附近,一场因液化气罐泄漏引发的火灾瞬间吞噬了一处宿舍。现场浓烟滚滚,火焰肆虐,屋内传出呼救声。面对熊熊烈焰,次仁加布没有丝毫犹豫。他义无反顾地冲入火海,在灼人的热浪和呛人的浓烟中奋力搜救。一个、两个……最终,5名学生和1名教师被他成功救出,脱离了险境。然而,他的右手因皮肤组织被严重灼伤,从此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身体的痛楚,令次仁加布再度陷入迷茫。就在此时,来自阿里地区残联的关怀宛如一束温暖的光,穿透了他心中的阴霾。此后的岁月里,残联的工作人员不仅为他送来了急需的生活物资,更带来了真挚的问候与贴心的关怀。那些温暖的话语如同高原上迟来的春风,吹散了他心头的愁云,在精神上给予了他莫大的慰藉与鼓舞。这份不离不弃的温暖,重新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火,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扎根冻土:残缺双手托起共富梦想
身体的重创并未磨灭次仁加布的斗志,2006年,带着党组织的信任与群众的期盼,他担任了狮泉河镇森格社区居委会主任。虽然左手仅存的几根手指活动受限,右手更是布满灼伤的痕迹,但他依旧每天坚持劳作在蔬菜大棚的冻土上,用残缺的双手一遍遍摸索和实践。他钻研种植技术,在一次次失败中积累经验。严寒冻伤了他的手指,却无法熄灭他心中那团渴望改变命运的火焰。
为了使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2015年,次仁加布前往山南、林芝开展调研。调研过程中,他敏锐地捕捉到发展藏香鸡、藏香猪养殖产业的巨大潜力。看准时机后,他果断引进了50多头猪仔和400多只鸡苗。汗水浇灌的土地终有回响,凭着这股韧劲和持续的学习钻研,他的种植养殖事业逐步走上正轨。更为可贵的是,他从未忘记与自己有着相似困境的“兄弟姐妹”。他积极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主动帮助多名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难题,通过手把手传授技艺,带领他们一同走上增收之路。群众由衷地称赞他为“致富带头人”。面对群众的称赞,他谦逊而坚定地表示:“群众对我这样的肯定,对我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正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初心。
薪火相传:高原深处的政策“播种者”
2022年,次仁加布被聘为自治区农牧民宣讲员。他深知,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富民政策准确、生动地传递到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意义十分重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他不辞辛劳,以阿里地区为原点,足迹踏向日喀则、拉萨、那曲等更广袤的地域。高原路险,气候恶劣,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位老兵宣讲的脚步。他克服身体的不便,深入牧区草场、农家院落,用最贴近农牧民的语言,讲述国家的惠农政策。截至目前,次仁加布已累计宣讲300余场,听众超过5万人次,其中残疾人占比达10%。
当看到许多农牧民群众因自己的宣讲而对党的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时,次仁加布的眼中闪烁出对实现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信心。他深知,自己传递的不仅是党的政策的声音,更是希望的星火。他留下誓言,未来将继续坚守在这条特殊的“战线”上,让党的声音响彻高原的每一片土地。
从昆仑山麓的戍边战士,到火海中的无畏勇士;从身陷残疾阴霾的受助者,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路人;从社区工作的实干者,到党的声音的忠实传播者——次仁加布用他不屈的脊梁和燃烧的信念,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壮歌。虽然身体的伤残影响了行动,他却依旧怀着那颗滚烫的、为人民跳动的心。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一名退役军人的赤胆忠诚、一位残障人士的自强不息,在“世界屋脊”上树起了一面永不褪色、永远高高飘扬的红色旗帜,用忠诚、担当与大爱,在雪域高原播撒更多希望与力量的种子。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委员会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