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聚焦专职社区工作者培育,全力打好“选、育、励”组合拳,通过以“选”储能,以“育”聚能,以“励”赋能,积极探索“全链式”社区工作者队伍培养路径,持续建强城乡社区治理“主力军”,提升基层治理与服务效能。
择优“选”才建强梯队
婺城区畅通公开招聘、定向优选、后备补录等准入渠道,把政治素质过硬、群众基础好、服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入社区工作者队伍。
规范招聘,配强队伍。出台《婺城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坚持“公平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规范社区工作者“笔试―面试―体检―考察政审―拟录用―送岗”的公开招聘流程,实现公开、公正、透明选人。2024年以来,共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社区工作者52名。
定向选优,拓宽渠道。实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加分、退役士兵荣誉加分制度,积极吸纳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等优质力量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注重从符合条件的优秀专职网格员中选聘社区工作者。全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社区工作者476人,占比97.7%,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有385人,占比75.49%。
后备储能,动态补充。建立后备人才库,将公开招聘未录取人员按比例“入库”,实现社区工作者动态管理、择优补录。注重储备“95后”优秀社区工作者,构建社区“两委”班子后备梯队,从社区中层干部和工作满3年的干部中选取政治可靠、能力突出、服务意识强、受群众认可的骨干力量作为社区工作后备人才,做到跟踪成长、精准培养、阶梯储备,蓄足社区干部队伍“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已累计将50余人纳入后备人才库,108人纳入社区“两委”专职成员后备队伍。
系统“育”才锻造精兵
健全阶梯培养、实战实训、轮岗锻炼等分类分层培训体系,提升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群众的能力。
搭建阶梯培养体系。全区为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定制“社区工作者入职手册”,实施“和1名社区书记结对、开展2轮理论+实践岗前培训、参加1个实践岗位、领办2场邻里活动”的“1212”成长计划,多维度促进新入职社区工作者从“新兵”转为“精兵”;推广“全科+”培训模式,全区开展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线上线下专项培训68场,覆盖1600余人次,开展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各类靶向辅导活动8场,推动社区工作者由“一专多能”向“综合全能”转变。
打造实战实训基地。以区级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优选10个特色社区,打造“1中心10点位”实训基地,依托当地高校资源优势,积极与浙江师范大学沟通对接,与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实践基地”,合作开展“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双向奔赴”等系列活动20次,吸引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400余人次参与,已培育输送“全科型”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专业型志愿者等社会工作人才50名。
推行交流轮岗锻炼。实行“纵横互通式轮岗锻炼”机制,定期在社区内部对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轮换,社区之间实行双向交流,结合社区工作者专业背景、能力特点和发展潜力,差异化匹配轮岗岗位与时长,“补短板”和“扬专长”并重,促进社区工作者在实践中熟悉各项业务,全面掌握社区事务,增强服务本领。2025年以来,已开展各类交流学习活动76次,共有104名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之间、社区内部的轮岗锻炼。
多维“励”才释放活力
聚焦赋能提效,以绩效考核、正向激励、基层减负等方式,进一步激发社区工作者队伍精气神。
健全考核机制。出台《婺城区专职社区工作者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建立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从日常表现、岗位职责、包片联户、民主测评、加分项目等5个维度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准确评价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刚性运用考核结果,将人员考核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挂钩,形成能者上、优者奖的良好局面,推动社区工作者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畅通晋升渠道。严格落实“三岗十八级”等级序列制度,依据社区工作者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任职年限定期晋升等级,提高薪酬待遇。明确从连续担任社区主职满5年、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畅通队伍上升通道。优先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评选各级“两优一先”“两代表一委员”等,使人才留得住、用得活。
推进松绑减负。采取“逐村过堂”“一把尺子量到底”等方式深入推进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建立基层事项“挂牌直报+联审”制度,明确事务职责和证明事项等5类22项细则,进一步梳理村社履职事项,从原先的53条缩减至35条,对需要新增的事项实行准入制,确保基层干部履职有据可循,做深走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让社区工作者把精力用于干事创业,更好实现村社服务提质增效。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