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新泰实践

陈萌 齐慧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满足群众需求、引领文明实践、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用志愿服务“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不断推动全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志愿服务机制“细而实” 打通基层治理堵点

优化研判会商机制。新泰市切实发挥志愿服务联席会议作用,定期组织宣传、团委、妇联、工会、民政等部门进行会商研判,明确分工职责,协调有序推进服务,形成了以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的工作格局。

建立矛盾调解机制。鼓励村(社区)邀请志愿者骨干参与议事协商,网格员与志愿者共同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做到“小矛盾不出网格,大矛盾不出村(社区)”。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群众邻里纠纷、物业纠纷、消防安全等各类问题42件,为基层治理贡献志愿力量。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长安社区、清华园社区等10个社区开展试点,推广积分超市等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兑换项目,链接社区、物业服务企业、辖区商户等各方资源,做大做优“积分池”,将志愿服务受益人群延伸到志愿者本人,促进志愿服务“自我造血”与“内生循环”,不断巩固基层治理成果。“我们每一名社区志愿者都有一张积分管理卡片,根据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以及其他服务,这个制度太好了!用积分兑换来的不仅仅是一份小礼品,更是一种荣誉、一份自豪,是对我们志愿服务的认可。”清华园社区志愿者刘守菊说。

志愿服务队伍“精而专” 充实基层治理力量

党员队伍引领“志愿红”。全市严格落实党员“双报到”制度,组织82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村(社区)“两委”成员带头,发动50周岁以下、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在村党员,主动亮身份、作贡献,有效带动3.5万名热心群众加入,激发全社会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我今年87岁了,儿女都不在身边。得知我的情况后,党员志愿者潘英亭主动和我结成了对子。他一有时间就来看我,和我拉家常,帮我做些家务,解决了不少问题,真是太感谢他了。”李京兰老人说。

多方参与共绘“同心圆”。发挥先进模范、“五老”人员、新就业群体的作用,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21.8万名注册登记志愿者服务时长达15.7万小时,多层次、多维度参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

专业力量增添“新动能”。在41个社区开展“专业赋能 焕新成长”系列培训,将单一、分散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人力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二者优势资源共享,构建“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的融合发展模式。

志愿服务阵地“广而优” 拓宽基层治理半径

优化站点布局。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10个市级志愿服务工作阵地和986处镇村志愿服务站点,通过组织共建、项目联办等形式,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

完善服务功能。鼓励村(社区)积极探索“空间换服务”“资源换服务”的运营方式,吸纳志愿服务组织入驻开展服务。“我们大洛沟社区紧挨着柴汶河,在夏天有许多孩子到河边玩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社区工作人员力量有限,社区‘两委’研究之后,决定吸纳好人公益志愿者协会入驻社区。现在每逢假期,协会都会设计符合青少年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孩子们的活动丰富起来了,自然就不去危险的地方玩了。”大洛沟社区工作者鲁文华说。此外,141处志愿服务站点均配备了沙发桌椅、微波炉、饮水机、充电器、共享雨具、爱心药箱等物品,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便捷化服务。

加强信息建设。统筹用好“志愿山东”“志愿汇”等信息平台,配备专职管理员,规范项目发布、时长录入、服务评价等工作,数字化赋能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

志愿服务供给“小而美” 回应基层治理诉求

需求对接常态化。全市深化“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村(社区)微信群等渠道,线下组织志愿者深入村(社区)开展入户走访,广泛听取关爱困难群体、环境卫生整治等建议359条,根据群众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我们在今年创新开展了‘公益大集进社区’活动,将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根据群众需求招募志愿者进社区开展服务,真正实现了便民服务零距离。”新泰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杨振说。

项目供给多元化。结合重要节日节点,开展关爱困境儿童、帮扶孤寡老人等活动300余次,通过举办主题讲座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防范非法集资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服务方式个性化。开展“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活动,组织志愿者结对联系独居老人790名、空巢老人502名、残疾人298名、困境儿童206名等,有效回应基层治理“痛点”,助力志愿服务高质量供给。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