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中央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规范出访接待等具体问题入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以务实作风破解当地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基层治理与服务质效升级。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前场镇新街社区,下辖28个自然村、55个村民小组,共有1700户7049人。近年来,新街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进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基层治理联动机制,以务实作风着力破解“怎么联、联什么、如何动”的问题,实现基层治理和服务质效升级。
社区落实推进,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治理根基
“书记工作室”领航发展。社区党委书记牵头成立“书记工作室”,统筹推进重点民生项目与矛盾纠纷调处。社区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新乡贤、离退休老干部等开展议事协商,同时定期召集各组织负责人共同商讨社区事务。试点以来,已组织议事协商会议5场次,收集问题15个。其中,动员群众自主解决5个,通过议事协商解决4个,提交“书记工作室”解决6个,有效提升了社区事务的决策效率和解决效果。
“微网格”管理精准覆盖。大力推进“多网合一、一网统管”机制,全面优化社区治理架构。在横向上,将社区科学划分为149个“微网格”,并精心选聘204名“微网格长”和网格员,以“微网格”为基本单元,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纳入精细化管理范畴,形成全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一张网”,确保社区管理无死角、服务全覆盖。在纵向上,依托前场镇综治中心平台,搭建起镇、社区、小组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实现上下联动、协同配合。
社会组织协同,
聚焦民生需求,提升服务效能
群团聚力“火塘共治”。新街社区成立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6个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完善居民自治载体。积极推行“火塘议事会”等特色活动,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一边拉家常,一边议发展、讲政策。2024年,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志愿者、新乡贤等多方力量分片包组,累计召开“火塘会议”120余场次。得益于“火塘议事会”等治理举措,社区顺利实施投资1000余万元的农村污水治理等项目。截至目前,新街社区污水治理项目已覆盖23个自然村46个村民小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专业嵌入暖心护航。社区与镇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深度合作,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群体,实施了“常青树”“启明星”等专业社工服务。社工团队通过建立动态台账,锁定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7类群体1600余人,开展“一户一策”帮扶,为45名特困人员定制生活保障方案,为94名困境儿童建立成长档案,为111名独居老人提供定期探访,协助18名困难老人申领低保、临时救助和特困生活补助救助金,用“米油送到家”“生日共庆贺”等细节温暖独居老人。开展“启明星”儿童成长计划,探访关爱困境儿童85名,开办公益成长营,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沉迷手机、到水库玩耍等产生的安全隐患问题,为150名儿童筑牢安全成长防线。
社会工作者支撑,
专业力量下沉,破解治理难题
建强“一个中心”。紧扣群众办事所需所想,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总要求,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信访接待化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便民利民服务的“指挥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门接访,直面问题、直面群众,真正将信访问题、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打造“四支队伍”。通过打造网格服务队、山区“骑行巡逻队”“红袖标”平安建设宣传队、全方位调解队4支队伍,不断强化基层治理新力量。采取以案定补、发放务工补助等多元投入方式和评优评先等荣誉奖励方式,持续提高调解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充分依靠群众的人民调解新力量,让“访民意、听民声、办实事、化矛盾”成为现实。
引进“五项工程”。通过引进实施“雪亮工程”“云视讯管理系统工程”“智能移动调解无纸化办公工程”“应急广播系统工程”“治理通”与“办事通”兜底工程,真正实现群众诉求“网上网下”无缝对接。辖区内从2013年以来无命案、无吸毒人员;2016年以来,未出现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2019年以来,无民转刑案件,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志愿服务常态化,
激活内生动力,共建和谐家园
建强队伍聚合力。以举办志愿服务培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等举措,持续扩充“党员+志愿者”队伍。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扩充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定期评选“优秀志愿者”,激发志愿者的主动性和参与度。目前,社区已组建2支常态化开展服务的社区志愿服务队,吸纳51名党员群众作为注册志愿者,带动居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为社区服务注入强大动力。
精准匹配优服务。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对象评单”工作模式,精准匹配供需,按需求类别分为社区职责内的常规单、超出社区解决范围的心愿单、对项目和政策愿景的期望单,建立“3+2”分办机制(社区党组织主办常规单、报到党员领办心愿单、驻地单位帮办+社工和社会组织协办+居民互助自办期望单),实现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各治理主体高效联动,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良好态势。2024年以来,为群众办理代缴水电费、通信费、领取困难补助等服务事项2460余件,已开展志愿服务16场次,服务群众3350余人次,在社区内营造了人人参与、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慈善资源助力,
凝聚爱心力量,补齐民生短板
汇聚善款惠民生。社区积极协调辖区1个商会协会、50余名爱心人士等慈善资源,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开展慈善捐赠、特殊群体慰问等活动。2024年初,“通过向上争取一点、爱心人士捐赠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方式争取资金40余万元安装前场高速公路收费站至集镇路灯170盏,解决了凉桥、水井冲等4个村民小组夜间照明问题。在集镇周边污水整治过程中,通过“政府+群众+慈善”多元筹资模式,实施雨污收集、道路修缮等项目,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关系、邻里关系,形成了互助共享的良好局面。
建站拓展服务圈。2025年,社区新建社会工作服务站,为户外劳动者、新就业群体等提供歇脚、喝水、取暖、纳凉等服务,为社区公益事业注入新活力,不断拓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有效途径,实现“小爱心”撬动“大治理”,持续提高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