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山东省淄博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聚焦“全、精、真”“三字诀”精准发力,持续深化“志愿淄博”建设,全力打造互助互爱的“志愿之城”,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参与度、获得感越来越强,推动形成“人好物美心齐”的良好局面。
坚持全域全员统筹
推动志愿服务处处可为
从优机制、强队伍、建阵地入手,凝聚全民志愿的强大合力。
全域统筹推进。制定相关政策,将“志愿淄博”建设纳入市委重点工作清单,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全力打造互助互爱的“志愿之城”。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各负其责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的整体合力。推动志愿服务联合会市县全覆盖,同步建立党组织、设立志愿服务发展基金,构建起一体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
全员组织发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学院,组织带动各级各类培训代训2800余场次,培训志愿服务业务骨干5万余人次。探索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大党委”和网格化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双报到”、“公益市集”、文明巡访等活动载体开展志愿服务,最大限度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依托“志愿山东”等信息平台,累计注册队伍1.2万支、志愿者98万人,实现市、县、镇、村四级队伍建设全覆盖,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全面建设覆盖。依托各类公共场所、服务设施、景区景点等,因地制宜设立志愿服务站点3700余处,鼓励动员群众就近就便参与服务,打造形成“15分钟志愿服务圈”,“有时间在家门口做志愿者、有困难就近能找到志愿者”在淄博成为常态。
突出精细精准服务
实现志愿服务事事能为
总结提炼淄博近两年来志愿服务方面的经验做法,编制《“六进”志愿服务操作指南》(“六进”为志愿服务进景区景点、进街区市场、进文化场馆、进交通站点、进公园广场、进城乡社区),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增加服务供给,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精细策划项目。创新推行“众议众筹”微治理工作法,发挥红色楼长、单元长等志愿者作用,通过开展邻里守望、纠纷调解、民事民办等志愿服务,用协商共治的办法推动矛盾化解和民生改善,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围绕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开展“齐心向党·千店联盟”暖“新”行动,组建“城市星光”志愿服务队,先后推出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20余项“服务套餐”,鼓励引导2000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通过“随手拍”、“顺手带”等方式参与志愿服务。
精准供需对接。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政府买单—志愿接单—百姓评单”的“五单”制闭环工作流程,开发上线“爱淄博·随手拍”小程序,组织开展“你点单我服务”微心愿活动,打通志愿服务供需对接。2024年以来,先后征集发布文明旅游、爱心助考、乡村振兴、应急救援、帮扶济困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万余场次。全面推行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实现省市县三级试点镇街全覆盖。探索开展益企联建活动,建立“企业点单—联合会派单—社会组织接单”模式,动员社会组织入企提供心理健康疏导、急救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
精品引领带动。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发布机制,定期举办展示交流、项目大赛,动态调整市级示范项目库,培育打造“齐有爱”、“沂源红”、“焦桐花开”、“红火炬”等区域品牌和“憨兜家园”、“明理胡同”、“护学岗”等项目品牌矩阵,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在2024年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淄博市“长者食堂多效互助”和“适老安居规划师”2个项目获大赛金奖。
做到真情真心激励
引领志愿服务人人愿为
构建完善以精神奖励为主的褒奖机制,积极探索积分回馈模式,切实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真情关怀褒奖。制定淄博市志愿者星级认证管理办法,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志愿淄博”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志愿服务“四个100”、“五个十佳”和学雷锋示范点、示范岗等典型选树活动,累计认证星级志愿者6775人,选树市级以上志愿服务典型1700余个。
真心回馈激励。将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纳入“一网三联”积分管理,充分发动市场主体参与,在全市建立“美德超市”、“爱心驿站”等积分兑换点3200余处,拓展商品兑换、服务免单等应用场景,实现“奉献—积分—回报”志愿服务良性循环,激发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基层宣讲、公益广告、专题展览以及短视频、H5等新媒体方式,持续推出“志愿淄博”系列主题宣传报道,在全市形成“人帮人、户帮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风尚。
真诚护航保障。坚持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便捷化服务,指导中国人寿淄博分公司创新推出“淄博志愿保”志愿服务专项保险,为志愿者提供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参与投保工作,助力广大志愿者更放心、安心地参加志愿服务。围绕志愿服务有机嵌入基层治理,推动112个社区设立发展基金,筹集资金1260余万元,用来反哺社区志愿服务及公益事业,打通基层志愿服务微循环。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淄博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