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和首个省级新区,辖区建有大量工业园区、大型生活居住区等,常年工作生活着30余万产业员工,人口结构复杂、流动性高。今年以来,钱塘区委社会工作部紧密围绕加强党领导下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目标,深化党委领导下的社企“融治理”创新实践,从建章立制、顶层谋划着手,由面聚点、由浅入深地推动党建引领社企“融治理”全域实践,探索基层治理和产业建设相融入、社企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钱塘路径。
顶层设计,推出一揽子社企融合政策创制
一是优化政策文件支撑。先后制定《钱塘(新)区功能型产业社区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关于优化“平台+”统筹联动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等,进一步完善平台与产业社区、属地社区的统筹联动机制,发挥钱塘区“建制型+功能型”的产业社区框架优势,注重“工作端”与“居住端”的协同发力。二是强化队伍激励保障。出台《钱塘(新)区专岗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产业社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人员选配、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等保障举措,明确产业平台主导性权责。三是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产业社区高质量发展基本单元创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党建统领有力、共富服务有感、协同治理有效、邻里文化有爱、发展生态有机”等五个维度明确社企融合“要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以科学的方式评价社企融合的实际成效。
规范引领,出台一整套社企融合建设标准
一是制定标准化指导手册。发布《社企“融治理”指导手册》,制定“一图三清单N场景”,绘制社区思维导图,找准融合治理落脚点,梳理出“融需求”、“融资源”、“融服务”清单,实现各要素之间的精准匹配,找准融合治理发力点,打造特色服务场景。二是统一平台建设标准。发布《“钱塘幸福里”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标准》、《企业社会工作站管理办法》等,打通“区—街道—社区”三级阵地在空间上、业务上的使用范围,联动园区、企业公共阵地资源,推进“1+6+N”大平台建设,推动品牌标识、理念文化及功能场景等高质量落地,有序推进、不断改善社企服务阵地建设。三是创新规范化服务路径。制定《钱塘区企业社会工作指导手册》、《社企共建基金运行管理办法》等,在医药港产业社区、钱塘芯谷产业社区进行试点,量身定制企业社会工作站建设方案,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产业社区服务体系。
全域覆盖,打造一批次社企融合示范单元
一是深化建制型产业社区治理经验。立足白杨街道邻里社区、临江街道高新社区等4个建制型产业社区,积极推广“邻里模式”,聚焦产业工人及家属“8小时外”服务需求,深化“区—街—社—企”多方联动机制,做实产业居民服务。二是延伸功能型产业社区治理实践。坚持“企业服务延伸到哪里,社区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思路,依托产业平台新建医药港、大创小镇等5个功能型产业社区,推动社区服务进入助企空间最前沿,实现产业工人“8小时内”服务。三是推广工业邻里中心模式,进一步擦亮产业社区治理金名片,在不同产业园区内布点建设工业邻里中心,为产业工人提供在杭之“家”,并在中心内设置党群服务中心。现已建成下沙邻里中心、新雁邻里中心、宁巢钱塘蓝领公寓产业邻里中心,临江产业邻里中心和芯谷产业邻里中心正在建设中,可提供14108间房源。
需求导向,形成一站式社企融合服务体系
一是提供全周期增值化服务。钱塘区作为杭州市唯一的政府服务增值化改革省级试点单位,聚焦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构建“1中心+6平台+7街道+X产业园区”的涉企增值服务体系,打造完成1个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1个平台级生物医药产业服务驿站,联动政、企、社各方服务资源,全力为企业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全周期增值化服务。二是形成全链路服务矩阵。进一步细化产业社区与平台职能部门、属地街道的职责边界,强化与平台、园区、部门合作联动,因地制宜建立人员驻点、“一站式服务”等多元运营管理模式,形成“一网通办+线下服务+专区服务+专员服务”的全链路服务矩阵。以“前进智造园产业平台”为试点,签订园街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澜芯里人才公寓作为园街融合服务点位。三是打造全方位服务内容。在1.0版涉企服务清单的基础上,辖区功能型产业社区立足企业、园区实际,分别梳理基础服务清单和特色服务清单,升级2.0版企业员工服务清单。围绕产业工人“8小时内外”生态圈,发挥资源链接优势,持续做优做实员工服务,依托“社企开放日”等活动,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心理健康关怀、社会交往拓展、矛盾调节处理等服务66场。
钱塘区委社会工作部围绕党建引领社企“融治理”这一实践探索方向,打造力量融聚、资源融汇、服务融入、治理融合、数据融通的社企“融治理”体制,形成共富可及、服务可达、品质可享、善治可为、和谐可感的现代产业社区新环境,全面助力钱塘产业新城发展和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作者单位为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