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

党建引领聚合力 赋能强“会”助发展

青白江区作为成都国际陆港门户枢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对外交往引领区,共有行业协会商会109家,已成为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青白江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分类施策,持续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根植行业的专业优势、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党建引领强根基、赋能园区促发展、共建共治惠民生”三项行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激活“红色主引擎”,坚持党建引领强根基

聚焦“初心”强组织。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对全区109家商协会实施“一会一策”,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31个,选派党建指导员20名,实现应建尽建,并将党组织隶属关系调整到行业党委。

聚焦“忠心”抓队伍。实施“头雁”计划,落实负责人、党组织书记政审机制,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书记任会长(秘书长)比例达64%。实施“行业人才+党员骨干”双向培养,目前已培育33名党员,6名党员进入班子。探索流动党员“双联双管”模式,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实现党员联管、教育联抓。

聚焦“齐心”促融合。着力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探索建立党组织前置定方向、理事会前置议方案“双前置”决策制度,推行“党建+业务”双线融合。建立重大事项请示报吿制度,管好党的建设、“两重两大一外事”等事项,实现政治风险事件“零发生”。

建设“蓉会共享家”,赋能产业园区促发展

“123”机制强协同。在产业园区推动形成“一个专组、两级联动、三方协同”的协同工作机制,组建一个专门的服务小组,明确专人定点服务,构建由“1家市级商协会+1家区级商协会”共同运营“两级联动”体系,有效链接市区两级其他行业资源共同赋能园区产业发展,建立部门、园区、商协会“三方协同”互动机制,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共同收集企业诉求、推动问题解决。

“双向赋能”优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政策链接作用,搭建“小欧管家”等服务场景,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政策解读培训会30余场,通过专业解读和精准指导,帮助企业充分理解政策要点。提供全程协助服务,帮助企业申报人才引进、技术改造等各类扶持政策资金4000余万元。组织企业参加“蓉欧驿·商峰荟”惠企利企活动,协调解决企业融资、子女入学等问题249个。

“三张清单”促发展。围绕“立园满园”,开设“陆港社创”成长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枢纽作用,搭建“蓉会共享家”资源链接平台,链接各级行业协会商会资源70余家,建立“党建共建、阵地共用、服务共享、发展共赢”工作模式,形成需求、供给、项目“三张清单”,举办上下游合作交流活动20余场,推动蓉欧产业商会等促成重汽成商、巨石等项目合作超21亿元。

搭建“资源链接池”,促进共建共治惠民生

加强社企联动促共建。建强区社创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政策、专家、需求、资源、产品(项目)“五库清单”,开展“社企会联动·社区资源活化利用”等对接活动,发布商协会赋能村(社区)事项清单64条,促成“暖心幸福碗”家门口就业、“甜蜜工坊”助残项目等合作项目50余个。

助力乡村振兴添动能。开展“百会联村社”活动,组建“红色助村团”,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如引进四川省经济发展促进会等协会资源,在弥牟镇朱家湾打造省级赛事IP,促进“低空产业+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区互联网文化协会与村(社区)深度链接,开展电商培训、直播助农等活动,助力农产品销售;区餐饮行业协会链接区内外餐饮企业资源,在福洪镇“红瓦房”探索定制农业和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服务新就业群体促稳定。引导物业协会解决骑手进门难停车难问题60余件,道路运输协会解决货车司机汽车维修、维权等问题300余件;餐饮协会入驻饿了么站点,参与打造“青新食光”骑手友好场景24个;社会组织联合会推出“青新暖心”舒压服务包,引导新就业群体合理释放压力,当好社会“稳定器”。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