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口镇地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南大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宜人。这片土地涤荡过楚汉战争的烽烟,是明代开国名将邓愈故里,同时也是国家级湿地公园石龙湖的所在地。近年来,大路口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县关于推动移风易俗工作部署,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落细、见行见效,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谱写新时代大路口乡风文明建设绚丽篇章。
建项目 组队伍
变“村组独唱”为“多方合唱”
文明故事大家讲。大路口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全力打造“萤火虫”志愿服务项目,发挥老党员、致富能手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成立一支“干部讲法律法规、群众讲爱情故事、志愿者讲婚事新风”的宣讲队伍,开展遏制高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等内容的宣讲活动百余场,覆盖群众3200余人,签署农户拒绝高额彩礼承诺书400余份。
宣传之声全覆盖。全镇通过村级大喇叭、悬挂横幅、发放倡议书、绘制文化墙等形式,结合“美丽大路口”账号在线上平台发布小视频和图文信息,大力宣传婚事新办、文明祭祀、厚养薄葬等内容,通过“零距离”、“沉浸式”宣传,将“小信息”传递成“大声音”,引导群众自觉成为移风易俗的践行者、推动者。
立新规 树典型
变“左邻右舍”为“先进榜样”
“一约四会”立标准。全镇立足各村实际,先后多次征求村民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以及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规章制度。让群众丧事少花钱,喜事形式新,消除了“攀比心理”,实现了“标准可循”,最大程度减少群众红白事开支。
先进评选树典型。该镇通过广泛推荐、层层审核、民主评议等程序,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好媳妇”、“好婆婆”、“婚事新办‘好家庭’”等评选活动,表彰典型180余户,优秀企业5家。表彰会上,全镇5户“零彩礼”、“低彩礼”家庭分享亲身经历,激励广大群众对标先进、自觉看齐,在全镇上下营造了向上、向善、向美的浓厚氛围。
建阵地 抓活动
变“标准流程”为“精准服务”
盘活阵地塑文化。该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围绕邓公文化园、皇姑堆等本地文化资源,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延伸点,把孝老爱亲、文化传承等内容植入阵地建设,形成“一站多点多基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织密移风易俗宣传网。同时,以移风易俗为主题,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精心打造文明新风墙作为有形文化载体,“绘”出移风易俗新风尚。
多元活动送新风。结合“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将婚事新办、厚养薄葬、文明祭祀、勤俭节约等内容,与送戏下乡、曲艺比赛、广场舞比赛以及在重阳节为老人过集体生日等活动相融合,通过“文艺+宣传”、“活动+宣传”等形式,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30余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移风易俗送到群众家门口、“种”在群众心坎里。
建机制 优调解
变“单向治理”为“双向奔赴”
机制联动强管控。全镇通过压紧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建立全镇彩礼动态监测制度,强化信息联动共享,实现婚嫁彩礼动态管控。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将“婚事新办”纳入红白理事会章程。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出台党员干部办理婚丧事宜的具体规定,引导党员带头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纠纷调解促和谐。建立完善婚恋家庭跟踪服务机制,定期排查婚恋矛盾纠纷,组织村组干部、老党员、文明家庭成员等组成调解小组上门调解,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创新“四心四解”(真心解忧、用心解题、公心解气、暖心解困)议事协商机制,把政策宣讲、婚丧嫁娶、道德评议、群众诉求等内容列入议事范围,打造“都好说”议事协商品牌。2024年,组织群众议事80余次,成功化解家庭矛盾近百起,牵手5对“零彩礼”、“低彩礼”新人,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和培育文明乡风的自觉性。
谋发展 促振兴
变“单兵作战”为“共同致富”
特色产业聚合力。大路口镇作为全国“一村一品”(山芋)示范乡镇,牢牢立足本土资源禀赋,谋划布局全镇特色产业发展,聚焦“山芋种植扩面增量、粉丝制作提质增效、草莓基地扩规升级”三大工程,规划“绿色山芋+优质粉丝”、“高端草莓+订单销售”产业蓝图,建园区、壮主体、扩规模、育特色,实现产业抱团发展。全镇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带动乡风文明、基层治理齐头并进。
文旅融合创新篇。该镇依托石龙湖湿地公园、邓公文化园等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修缮升级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同时,将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内容与设施建设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点、乡村微景观,建设完善“好人大道”、法治广场等群众教育场所,推动文明风尚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李雪)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