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书写民生服务“大文章”——重庆市渝中区“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实践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重庆市渝中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牵引,以“日常公共服务不出街道、基本生活服务不出社区”为目标,加强“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家门口的民生福祉。

重庆市渝中区紧扣“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新高地”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打造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通过构建“1+N”服务矩阵、创新社会参与多方共治机制、打造九大“全龄全时”友好场景,将社区服务从“基本保障”提升到“品质享受”,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空间再造

构建“1+N”社区服务矩阵

“此前的社区食堂距离我们这里较远,步行用餐很不方便,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一去一回就要走半个多小时。”石油路街道石油路社区居民李大姐说。石油路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收到不少居民建议,希望能在社区内享受到卫生、可口的饭菜。

为方便辖区居民,石油路社区整合二普小区内闲置的政府办公用房,引入第三方公司投资300余万元打造“渝邻汇”石油路社区综合服务体,采取社会资本与政府共建共管的运营模式。该综合服务体建成后,成为重庆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第一批建设试点单位。

现在的石油路社区,在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既有医疗护理站、暖“新”驿站、修鞋铺等便民服务点,又有咖啡小馆、文创空间等时尚消费场景。“老社区”生长出的“新生活”,让大家交口称赞,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幸福生活的“圈内人”。

近年来,渝中区将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纳入城市更新工作统筹推进,建立健全党委社会工作部和发改、财政、住建、规划等部门及街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项目建设机制,引入社区规划师力量,指导各街道全面踏勘摸底所辖社区,梳理服务资源、闲置用地、毗邻社区共享资源等,推动社区服务设施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场景”升级,实现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互融共通,构建“1+N”社区服务矩阵,即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N个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大学、文化中心等),构建为民、便民、安民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据了解,渝中区已对5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并利用企事业单位场地以及“金边银角”、闲置库房、拆违地块,“串珠成链”打造多个服务设施互相补充、有机融合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群,惠及辖区近40万名居民。

在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方面,拆除长平台、封闭式墙壁,设置开放式空间……渝中区将10余个业务“专窗”整合为3个社区综合服务窗口。建立社区标识标牌和功能室区级准入制度,社区各类管理制度通过电子屏幕、展示架、工作手册等方式灵活展示。坚持“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原则,将社区办公面积控制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积的20%以内,其余空间全部用于居民活动场所。全面推行“一室多用、错时使用”,不再设立专门的功能室,统一设置公共服务区、文体活动区、沙龙区、办公区等功能区,鼓励将各类展示功能与服务功能结合起来。

在融合升级N个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建成33家嵌入式养老机构、79个养老服务中心(站)、27个社区食堂、42家托育机构、2263个托位,方便老年人享受专业、优质、个性化的服务,婴幼儿家庭的托育服务需求在家门口得到解决;强化医疗服务供给,建成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个社区医养结合机构,满足辖区居民就医需求;强化文体服务供给,用好楼顶天台、滨江岸线、街巷隧道等城市“金边银角”,打造8个社区文化体育公园、50余条健身步道、50余个社会健身房,安装6000余件各类健身设施,为群众提供日常锻炼的场所。

党建联建

创新社会参与多方共治机制

“现在的生活便利得很。不用出社区,从日常的生活服务到节假日的文化演出,啥子都有,设施配备齐全、服务质量也高。”提及社区服务,家住大溪沟街道胜利路社区的刘大姐竖起了大拇指。

刘大姐所在的胜利路社区“求必应”生活服务驿站提供干洗、家电维修、下水疏通等服务,“闲宝转转二手物品交易平台”提供二手物品寄售服务,“爱有戏”剧场每月开展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胜利路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整合第三方资源,建成一个集多功能、亲民环境与便捷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成为渝中区创新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

“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发力,这离不开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

渝中区建强基层党组织,通过把党员找出来、组织建起来,把党支部建在网格、党小组建在楼栋,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实现“党员就近管理、作用就地发挥”。

为强化党建引领,渝中区成立由区委书记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制定出台《渝中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管理办法》、《渝中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6个文件,推动各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包点抓,确保“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顺利推进,形成整体合力。建强社区“大党委”,吸收辖区机关单位党员干部、新兴领域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员民警、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委员,明确兼职条件、规范选任程序,定期联合“大党委”委员单位开展活动。

渝中区探索毗邻党建模式,与相邻区(县)的街道社区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推动毗邻党群服务中心、医疗机构、文体场馆等民生资源互惠共享,实现毗邻区域公共服务资源的统筹调配。如,石油路街道实施毗邻党群阵地提升计划,整合毗邻区域党群服务中心、老年食堂、暖“新”驿站等资源,建立13个区域党群共享阵地,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渝中区大坪街道与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依托两街同名的袁家岗社区,整合养老服务、环境卫生、文化宣传阵地等32项居民需求,梳理生鲜市场、餐饮街区、民宿酒店、文化设施等56项资源,共同开展跨区通办、网格互巡、联防联控等9个项目。

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力量的参与。渝中区深化“五社联动”机制,将社会工作指导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社会工作创新创业基地等嵌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步建设,支持和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拓宽医疗、文化、养老、托育等领域的服务内容。截至目前,全区共孵化培育1247家社区社会组织,11个街道全覆盖建立社区慈善基金。

渝中区还采用市场化经营方式,以微利、惠民、共享为基础,推行以场地换服务、以空间链资源,培育引进市场主体入驻,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资源。在市场化经营的同时,约定将商业利润按比例注入社区发展基金,并提供社区公益服务,形成“长效微利运转、收益反哺社区”的运营格局,推动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

品质服务

打造九大“全龄全时”友好服务场景

化龙桥街道“渝里相伴”24小时便民服务点占地200平方米,内部宽敞明亮。服务点内,应急箱、求助电话、一键报警系统陈列有序,方便新就业群体休憩使用的饮水机、充电插座、微波炉等设施一应俱全。

“社区服务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要用心用情打造有温度、有质感的生活共同体。”为此,渝中区聚焦“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等重点人群,打造九大“全龄全时”特色服务场景(即24小时便民服务、“一老一小”服务、暖“新”服务、法治服务、议事协商、就业帮扶、积分激励、社区记忆、数智赋能),让社区服务既有温度又有质感。

渝中区以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为抓手,打造友好小区、友好商圈、暖“新”驿站、暖“新”食堂等全方位、立体式、场景化的暖“新”单元146个,涵盖友好药房、楼宇、银行、商户、食堂等12类业态,协调增设临停区域、共享换电驿站,推出暖“新”服务项目、暖“新”数字地图、暖“新”护航行动,全方位满足新就业群体需求,累计惠及1.2万人次。

石油路社区二普小区暖“新”驿站推出11.9元的“骑手专项套餐”,价格合适,营养丰富,外卖配送员用完餐还可到隔壁看书或休息。

此外,渝中区深化“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品牌,依托“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议事体系,搭建“幸福圆桌会”、“民乐议事厅”、“小巷茶评会”等平台,坚持每周一次恳谈、每月一次协调、每季度一次评议,为居民提供多种诉求表达、矛盾化解的渠道,在协商中找到“最大公约数”。为提供“零距离”法治服务,渝中区全覆盖整合建立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室、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按照一社区一顾问律师的标准,扎实开展“一居一顾问”,法律顾问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值班,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开展“平安渝中”网格接待日活动,每月第三周的星期三,组织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等力量到居民“家门口”联合办公,及时解决居民急难愁盼。

为激励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渝中区实施基层治理积分制,在社区设置积分站点、积分超市等,试点建设基层治理积分制小程序,并接入基层智治平台,吸纳9600余名居民、网约配送员成为网格“N力量”,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党员领单”模式,组织党员认领群众“微心愿”,让不同群体的需求得到满足。

为增加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渝中区联动文化馆和图书馆,开辟“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展窗,引导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编制、文化挖掘等特色项目,常态化开展“社区艺术节”、“小小规划师”、“青春联谊”等活动,构建社区记忆共同体,使“渝邻汇”成为凝聚居民的情感纽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智赋能社区治理。渝中区试点开发“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应用,集成政务服务、智慧医疗、生活缴费等39项高频事项,累计服务居民9500余人次,实现“一端集成、全链响应”。持续拓展服务圈应用场景,建立“需求感知—智能派单—闭环处置”全链条服务体系,针对群众慢性病用药及疫苗接种需求,通过AI算法精准匹配,累计为1550人次提供送药服务及接种提醒,提升社区服务便捷性与精准性。

“下一步,渝中区将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改革,充分发挥‘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平台作用,引导凝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商户、行业协会商会、新就业群体、居民群众等力量,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手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作为重庆市中心城区,渝中区是典型的老城区,面临人口密度高、开发强度大、可利用闲置空间零碎分散等发展难题。

民生无小事。渝中区紧扣“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打造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构建“1+N”服务矩阵,集成提供养老托育、社区食堂、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纠纷调解等服务,让党群服务从“中心”走进居民“心中”。

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建设、“一老一小”暖心服务、深化“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品牌……渝中区以服务矩阵为依托,创新多方共治机制、打造九大“全龄全时”友好场景,把为民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从提升服务品质到数字化赋能,从单一服务到多元全时服务场景,渝中区用“小切口”推动“大民生”,让“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成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民心工程。

(本版内容由重庆市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