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有行业协会商会1080家,其中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313家,覆盖交通、建筑、文旅等诸多行业,会员企业超7.6万家。去年以来,杭州市以物业管理、美容美发、园林绿化等重点民生行业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党建引领、政府搭台、协会参与、社会应用“四位一体”行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首批完成1200余家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价,进一步提升了行业自律自治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党建引领,树立正确导向
强化统筹协调。坚持党的领导,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统筹协调市发改委、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和各行业管理部门,通过上门对接、召开协调推进会等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方向。出台行业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并建立报备制度,由行业管理部门及时将评价办法、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报市委社会工作部备案。
注重龙头牵引。市住保房管局、市商务局、市园文局党组及时召开党组会议,研究部署行业信用等级评价方案,明确评价办法和具体标准。19家行业党委及时学习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制定具体评价办法和标准,积极推进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推动“党建入标”。指导各行业协会从党的组织建设、作用发挥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党建评价内容,确保正确方向。比如,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将企业党员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是否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等10条党建项目纳入评价标准,突出党建在信用等级评价中的引领性。
坚持政府搭台,规范开展评价
突出政府主导。根据市级行业协会实际情况,明确市住保房管局、市园文局、市商务局等行业管理部门作为首批评价试点单位,主导推动相关民生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保证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的公信力。比如,市园文局专门成立杭州市园林绿化市场信用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印发《杭州市园林绿化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同步建立杭州市园林绿化信用监管平台。
坚持标准统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为行业区分标准,根据评价对象主营业务确定。不以“入会”为前提条件,明确注册登记地在杭州的本行业所有经营主体均可参加。评价内容涵盖基本信息、生产经营信息、财务和资信信息、无形资产信息、不良行为信息等5大部分。
注重程序规范。明确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和标准必须经全体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协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上公开。明确“申请—提交材料—评价—结果公示—结果终审—结果公告—发证—宣传推广—年审”9大程序,做到环环相扣、规范有序。
引导协会参与,扩大覆盖范围
全覆盖动员。引导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深耕行业、熟悉企业”优势,通过案例评析、政策解读等形式,广泛宣传参与行业信用评价对于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获取市场信用资源、提升企业信用资本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全方位培训。市物业管理协会、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市美发美容行业协会分头组织1000余名会员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详细讲解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标准、程序,信用修复、结果应用和系统操作等,要求报名参评会员企业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保障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顺利推进。
全过程参与。各行业协会积极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作用,提出修改意见建议30余条,全程参与或者制定本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和标准,积极开展组织报名、材料审核、专家评选、公示报审等工作。
推动社会应用,提升评价实效
“奖优惩劣”强化行业应用。建立健全获评市场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和奖惩制度,定时更新相关信息,并将信用情况作为“两代表一委员”推选、评先评优、行业扶持和奖励等工作的重要参考。对信用等级评价级别较高的会员企业,优先推荐参加各类交易会、展览会等;对信用等级评价级别较低的,采取上门督促检查、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曝光、向有关部门通报等措施,直至整改到位。
“分级分类”推动监管应用。及时将信用等级评价结果推送税务、民政、市场监管等政府单位,积极协调将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作为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的依据。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各部门,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事项中,依法查询使用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
“共享共用”优化社会应用。及时将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在信用中国(浙江杭州)网站公布,供社会公众查询,方便消费者、市场经营主体参考。引导社会各界广泛查询使用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进一步树立信用导向,推动消费者、市场、政府和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提升信用管理水平。
(浙江省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