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的商会调解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调解专家们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用耐心和专业为当事人化解心结。近年来,莲花县企业家爱心商会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每周一、三、五由党员调解员提供“坐诊式”服务,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有了新工作,生活更有底气。”琴亭镇花塘村村民朱某的话道出了商会“调解+帮扶”模式的温度。去年,莲花工业园区某企业因经营不善倒闭,员工朱某被拖欠5000元工资,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商会调解委员会了解情况后,迅速行动,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成功追回欠薪。了解到朱某子女在读大学、生活压力大后,调解员主动延伸服务,联动会员企业为其推荐适配岗位,助力朱某快速入职新工作。
“调解+帮扶”是调解室的特色,也是工作常态。调解委员会以党支部为核心,组建了由司法干部、行业专家组成的“调解智囊团”,遇到涉法纠纷时,既讲“法理”也讲“事理”:小到一张借条的法律效力,大到交通事故的责任比例,都用具体案例和通俗语言加以说明,帮当事人在厘清权责中减轻心理负担。截至目前,这样的“现场普法课”已开展10多场,惠及200余人次。
“群众来求助,靠的是信任,我们就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这是调解委员会的共识。针对债务、劳资等“无头案”,他们摸索出“查凭证、核记录、对惯例”三步法:查交易流水、聊天记录等原始凭证,核履约细节和行业通行规则,必要时联合第三方机构介入,用证据链还原事实真相。
这样的“硬核维权”举措累计为企业和群众挽回损失60余万元,成了大家口中“能办实事的调解队”。调解室墙上挂着的写有“暖心调解化纠纷 情系百姓办实事”的锦旗是群众认可的具体体现。
“他们不仅管纠纷,还帮我们解决生活难题,心里暖暖的。”朱某说,调解员不仅帮他理清法律关系,还联系公益组织,为他申请临时救助。
这样的“额外服务”,在调解室并不罕见。针对孤寡老人、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调解委员会推出“调解+帮扶”机制,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帮忙联系工作、申请救助,已帮助13人重新就业,为5个困难家庭送去温暖。“调解不是冷冰冰说法规,而是要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调解员周根明表示,一句贴心话、一项实在的帮助,往往比单纯的法律裁决更能解开“心疙瘩”。
为了让调解更高效,莲花县搭建了“部门联动”大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与法院开通“诉前调解+司法确认”通道,调解协议当场就能申请法律效力,最快3天办结;与检察院共建“检察蓝+商会红”协作机制,聚焦小微企业权益保护,累计处理147件涉企纠纷,帮助企业避免因诉讼陷入经营危机;人社局开设劳动仲裁“绿色通道”,农民工讨薪、工伤赔偿等纠纷实现“咨询—调解—仲裁”一站式服务。
如今,小小调解室成了基层治理的“枢纽点”:每周的“坐诊日”,总能看到群众带着材料前来咨询。据统计,调解室成立以来,累计化解各类纠纷265起,成功率达96%,真正成了群众“愿意来、信得过、能解决问题”的阵地,墙上的锦旗也越挂越多。
(本报通讯员 李建军 李霖)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