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四仓村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村医通过智能终端连线市人民医院专家开展远程诊疗。“卫生室升级后,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三甲医院医疗服务。”村民白先银的感慨,折射出东台市以“红色服务站”建设为抓手,通过“小场景”破解治理难题的创新成效。
党建引领 做优民生服务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梁垛镇临塔村成为现实。临塔村创新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模式,打造的“15分钟党群服务圈”入选省级示范点。这正是东台市推动“红色服务站”建设的具体成果——以331个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整合23项民生服务事项,构建“资源整合—统筹调度—智慧赋能”的全链条体系。
治理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党组织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东台市“红色服务站”均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牵头,以村(社区)“两委”成员为核心力量,吸纳志愿者和专业社工参与,形成“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闭环。通过整合“党群服务圈”、“5分钟便民圈”、“15分钟生活圈”,推动服务资源精准下沉。
2024年,东台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9个、背街小巷提升18处,“5分钟便民圈”、“15分钟生活圈”更加便捷。市级财政投入近7000万元改造34个村(社区)服务站点。创成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4个,获评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创新场景 激活“治理末梢”
在东台市各村,有一份榜单叫“村居好人榜”。榜单通过“村居好人—东台好人—中国好人”三级培育机制,涌现出捐资助村的退役军人袁仁岳、守护烈士英灵43载的顾平等道德楷模。截至2024年,全市已推介“中国好人”23人、“江苏好人”57人,通过道德积分兑换、短视频传播等方式,形成“好人辈出、德润万家”的文明风尚。
作为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东台市196个“小院议事会”通过“居民提事—议事会议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四步工作法,推动道路升级、环境改造等民生工程落地。与之呼应的是由“196个普法角+工作室”构成的法治服务网络,通过“案例教学+互动答疑”模式,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8.6%。天鹅村的村民老杨被驾驶拖拉机的本组村民姜某撞成骨折,村“老娘舅”工作室帮助处理双方纠纷,经沟通协调,得以妥善解决。
在志愿服务方面,1364支队伍、21万名志愿者提供内容丰富的服务内容。“沙姑娘”服务队为空巢老人提供亲情服务、“丰盈四仓”志愿服务队实现34项帮办代办、特殊群体结对帮扶率达100%。在文化服务方面,“后街小舞台”年均演出超1000场;弶港镇80岁“渔民号子”传承人陆加友开展校园活动,推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为给群众提供更多活动场所,东台市建成331个村级文化广场,各有特色,已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最具科技感的服务“云小二”通过“随手拍—智能派—限时办—跟踪督”机制,使问题处置时长大幅缩减。北灶社区、城北社区等通过微信群实现政策秒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
各个场景协同发力,东台市构建起“德治润心、协商解难、法治护航、志愿暖心、文化铸魂、智慧赋能”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机制创新 引发“乘数效应”
“‘邻馨桥’五单工作法、‘丰盈四仓’帮办制等创新方式不断涌现,我们借助‘党建+大数据’,构建‘需求发现—精准派单—效果评估’闭环体系。”东台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清俊介绍,目前全市43个社区形成“5分钟便民圈”,331个村(社区)形成“15分钟生活圈”,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在东台市,北灶社区“邻馨桥”实践颇具代表性。社区形成了“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在党建引领下,闭环式服务的响应速度大幅提升,“红色物业”覆盖率达100%,物业投诉率下降85%。通过整合5A级志愿服务组织,年均服务居民1.3万人次。
从党建引领到服务场景创新,从机制突破到智慧赋能,东台市正以“小站点”的绣花功夫,绣出基层治理的壮美画卷。这不仅是空间距离的缩短,更是治理效能的跃升,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本报通讯员 邱亚萍 叶海慧)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