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这一重要论断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好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这一重要论断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好社会工作。
加强社会工作,可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社会合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既有农民群体、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知识分子、企业家等传统社会群体,更有以新职业为基础涌现出的各种新兴社会群体。如何把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新兴社会群体更好地团结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道“必答题”。社会工作是面向最广泛的社会领域、最广阔的基层组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开展的工作,从本质上看是聚人聚心的群众工作。围绕“聚”这一核心加强社会工作,创新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既可以实现社会群体在物理上的“聚集”,即知道这些社会群体都是谁、在哪里、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更能够实现心灵上的“凝聚”,即让这些社会群体的工作生活安全、安心、舒心,从而不断增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因此,加强社会工作必然会促进百川汇流,进而汇聚形成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澎湃力量。
加强社会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以来,伴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层次化和个性化,需要质量持续迭代、领域不断拓展、重心加强位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调查结果,新就业群体总量达8400万人,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各层次。比如,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现有在平台注册的网约配送员约1200万人,快递员约320万人,交通运输部核发相关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的网约车司机700余万人、长途货运司机1400余万人。这些新就业群体规模庞大,他们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也是美好生活的享有者。当前,这些群体的就业方式灵活多变、权益保障有待加强、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有待提升。加强社会工作可以有效地进行组织联结、维护劳动权益和提高生活品质。
加强社会工作,可以再造社会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持续互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社会。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脱嵌”,即他们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婚姻、家庭、社区、单位、职业等传统社会构成单元的动员和约束功能弱化,成为去组织化、去单位化的原子化个体。这就要求更好地把握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用心用力加强社会工作。要在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的领导下,以“组织起来”为主要动员形式,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资源为主要运作方式,以党组织建设、日常生活服务、社会交往平台和社会心理沟通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创新各种社会联结方法,营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社会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不断推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将“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这一重要论断落到实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加强社会工作需解决“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关怀难跟进、作用难发挥”的问题。要做好“最初一公里”工作,不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持续开展“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等活动。要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筑牢社会工作的基层组织基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村(社区)村联盟、村(社区)企联盟、企企联盟等,开展区域化党建联盟建设,扎实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做好“最后一百米”工作,发现和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细活”,做实“一老一小”“一蔬一饭”等“小而美”的民生实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尝试进行超越时空的超大规模社会连结,弘扬志愿精神,让更多的社会参与力量拧成一股绳。还要做好“最后一米”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打破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一米线,实现心与心的全面交融。最后,加强社会工作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持续讲好人民故事、改革故事、共富故事、团结故事,不断增进和激发社会活力,激励全体人民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团结奋斗!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