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以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为目标,将着力提升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基层、服务行业、服务民生“三个能力”作为重点,紧扣党建领航、培育赋能、分类指导、综合监管“四个环节”,深入实施“四管四就要”改革,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在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建领航,把稳正确发展方向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管行业也要管党建”的决策部署,通过理顺机制、建立标准、夯实载体,全方位强化党对行业协会商会的全面领导。
机制夯基,构建协同共管工作网络。一是理顺党建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过渡期分类管理,出台对应管理工作规范,压紧压实行业管理部门、业务主管单位党建责任。二是建立改革发展协调机制。依托市委“两新”工委建立全市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协调机制,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带动34个市级部门(单位)共商共研、协同解决行业协会商会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完善对口联系指导机制。建立市委“两新”工委成员单位“机关带协会商会党建”联系指导机制,推动11个市级部门、29个属地镇(街道)及园区与199个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对口联系、结对共建。
标准先行,打造规范建设示范样板。一是出台标准工作指引。在全国率先发布行业协会商会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对党组织设立、换届选举等6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形成57项标准模板。二是明确对应管理关系。针对已脱钩和直接登记行业协会商会无专业指导、无定向服务“两无”现状,先后分三批明确共计279家已脱钩和直接登记行业协会商会对应主要行业管理部门。三是制定指导事项清单。指导经信、商务等部门先行制定监管事项清单,明确12项党建工作、综合监管和业务指导等具体服务职责,有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治理规范化建设。
载体赋能,激发党建服务生机活力。一是实施“蓉城先锋·蓉会万里”活动。以“党建引领、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助力发展”为抓手,开展“一季一会”主题活动3场,吸引超过4000家行业协会商会和企业参与。二是打造“蓉会共享家”空间阵地。破解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阵地建设难题,引入“1个牵头+N个联结”服务组团,启动建设天府国际基金小镇等23个“蓉会共享家”,打造集现场办公、洽谈交流、活动举办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服务阵地。三是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综合素养。重点聚焦政治素养、专业能力系统培养,安排行业协会商会代表参观12345热线平台,组织200余名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和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开展3期专题知识培训。
培育赋能,激发改革发展活力
聚焦成都“三中心一基地”功能定位,坚持“管行业也要管业务”,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用好根植行业的专业优势,通过构建聚合平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大局,贡献行业发展力量。一是助力经济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常态化开展“双招双引”,推动建立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54个,新型研发机构20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46个,链接投资资金超203亿元。二是助力社会治理。搭建行业协会商会与镇(街道)、村(社区)沟通平台,引导和倡导70余家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会员主动“进网入格”。三是助力民生服务。建立“政会企校”协同促进就业工作机制,举办72场专场招聘、网络招聘等活动,推动解决就业3000余人。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开展订单、定岗、定向人才培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类紧缺人才400余人。
供需对接,架起资源整合桥梁。一是做好园区产业服务对接。聚焦“3+22+N”园区建设,按照51个园区主导产业精准筛选对应行业协会商会,推动商协会服务在园区、建设在园区、发展在园区。二是做好能力需求服务对接。开展路演发布、供需洽谈、政策答疑,2024年发布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清单260条、需求清单201条,推动落地项目和达成合作意向40余项。三是做好社区公益服务对接。研究制定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为社区提供服务事项清单,梳理形成56项为社区提供的低偿或无偿服务项目。
诉求响应,构建高效服务体系。一是“诉求直报”平台。举办“蓉易见·民企会客厅”行业协会商会专场活动,实施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明确26项措施、74条任务。二是“诉求专报”平台。出台成都市“两企三新”问题诉求办理工作规程,在全国率先设立12345热线商协会问题诉求受理平台,督促行业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解决问题诉求1789个,办结率达87%。三是“诉求速报”平台。探索建立“蓉会通”智慧应用场景,统筹构建“负责人审核一件事、诉求征集一次达、政策制度一键送、信息共享一次享”四大服务体系。
分类指导,构建风险管理机制
坚持“管行业就要管风险”,以分类管理集中攻坚优化长效治理,以专项排查集中整治破解突出问题,以新兴领域风险协防融入基层治理,探索构建涵盖“成立—培育—管理—退出”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机制。
开展分类管理集中攻坚行动。一是出台分类管理顶层方案。研究制定行业协会商会分类管理集中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总体目标、时间任务和工作要求,压实部门管理职责,为开展集中攻坚行动奠定基础。二是建立精准分类标准体系。开展为期3个月的行业协会商会再摸底再调研,精准建立分类管理标准,完成行业协会商会分类管理属性界定。三是实施动态分类治理策略。实施“重点培育一批、规范提升一批、优化调整一批”行动,培育扶持与重点产业能级相匹配的行业协会商会,撤销注销不适存续的行业协会商会,选树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型行业协会商会。
开展专项排查集中整治行动。一是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治理。开展为期3个月的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集中整治工作,纠正行业协会商会会费问题27个,降低偏高收费项目17个,围绕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出台政策文件9个。二是开展社会组织专项排查。推进全市社会组织“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专项治理,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和短板漏洞,对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在内的社会组织实施排查整治。三是开展重点对象整治。运用年度检查、抽样检查、重点检查等方式,对未开展实质性活动、群众反映投诉多、社会影响恶劣的行业协会商会进行约谈。
开展新兴领域风险协防行动。一是积极凝聚人心。发挥网约出租车协会、快递行业协会等联系新就业群体的优势,协助推动“暖新16条”落地落实,组织开展新就业群体集体合同集中要约行动,分期分批为新就业群体赠送职工互助保险。二是稳妥化解风险。依托律师协会、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实施新就业群体入门矛盾纠纷化解专项攻坚、“送法律送安全送服务”专项行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三是解决突出困难。依托行业协会商会开展多方协商、签订共建协议,发布全市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平台(站点)地图,规范快递员临时停车位,鼓励社区食堂提供到店就餐或特殊时段优惠服务。
综合监管,构建规范治理体系
聚焦行业协会商会运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少数”“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坚持“管行业也要管监督”,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的监督管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监管机制。
聚焦“关键少数”,严把责任关口。一是制定负责人审核暂行程序。完善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人选审核工作暂行程序,严格实施“三关四听五查看”工作流程,完成35家行业协会商会175名负责人审核。二是联动部门做实审核环节。做实重点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审核现场民主测评环节,面对面“听个人履历、听行业口碑、听理事评价、听行业规划”,加强商协会会员单位对负责人选拔工作的监督。三是加快推动“交叉任职”。针对行业协会商会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推动43家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瞄准关键环节,实施精准治理。一是建立监管事项标准。按照“重点行业重点管、一般行业管重点”的思路,制定重点监管行业协会商会标准3类18项指标,将承担公共事务管理、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违法违规风险较高等纳入监管内容。二是明确重点监管名单。按照优先处理和跟进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行业协会商会进行多轮次的综合评估与筛选后,将56家行业协会商会纳入第一批、第二批重点管理行业协会商会目录清单。三是细化四方监管责任。建立行业协会商会四方责任清单,明确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构建同向发力的监管格局。
严控关键领域,规范行业生态。一是规范各类乱收费行为。印发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正面负面清单,明确13项收费正面清单、19项收费负面清单,促进行业协会商会依法合规开展活动、提供服务。二是规范法人主体治理。制定法人治理自我排查31条指引、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章程示范文本,依托年度检查、专项审计为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全面“体检”。三是规范政府购买和职能承接。制定全市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推荐性目录,督促37个行业管理部门建立向行业协会商会购买服务清单、职能转移清单,落实监督指导责任。
(四川省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